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7:07: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剖析,提出昆明文明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途径——“有机渗透型”模式,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从街巷格局、交通、文脉等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昆明文明街片区;历史风貌;文脉 1、引言

历史街区的概念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通过的 《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景观,显示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却随着现今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文脉的割裂,昔日历史老街的场景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

作为昆明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明街片区虽保留着老昆明原有的市井生活与商业习俗,但随着城市化的暗涌: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导致现在的文明街街区与周围街巷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面临着被重建的命运。针对昆明文明街街区形势,结合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研究,探寻适合于文明街街区发展的模式。

2、国内外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

2.1 国外动态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深度、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从建筑实体的保护衍生为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文化形态的保护等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的保护形式可分为着眼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复兴型、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改造性及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保护型。[1]从保护的运作模式来看,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间商业组织得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保护的。[2]

2.2 国内动态

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对于历史街区

保护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提到的模式有:拼贴式保护模式,即保护、整修保存质量较好的传统建筑,保护街道格局、空间尺度,改善基础设施、降低人口密度;有不强调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和生命力,使保护对象不受外界影响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还有可持续性保护模式——文化、人、功能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双系统模式,即从“文化和生活系统”来保护历史街区;国子监模式,是指从整治环境入手,整旧如旧;内生式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来进行保护等诸多保护模式。

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对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实践项目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把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分为以下五种模式,分别是:苏州的“桐芳巷”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北京的“南池子”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通过下表分析以下五种模式的利与弊(见表1)。[3]

表1五种模式对比

3、昆明文明街片区保护模式的探讨

3.1 文明街片区概况

清康熙二十七年,在西院街与文庙直街的交叉处,建起了一座“南国文明”坊,这成了文明街街名的来源;1982年,昆明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下半年,昆明市开始对现存文明街老城区的保护,并对该街区里的建筑分重点保护建筑和恢复重建建筑两大类;2005年3月,昆明市正式启动“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建设工程”。

2000年8月,昆明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将东临正义路、西至市府东街、南临景星街、北至人民中路,其中包括文明街、文庙直街、光华街、甬道街范围的一大片旧街区定义为文明街片区。街片内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甫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有东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银柜巷、小银柜巷、幸福巷、通城巷、直道巷、孝子坊巷、邱宗巷、郭家巷、曙光巷、四知巷、正义巷、海天阁巷15条巷道。

3.2 现存问题

据调查,目前昆明市普遍采用遗产保护方法不够科学,比如对讲武堂、文庙等建筑保护较好,但重视个体遗产保护而轻视了整体文化环境的保护,造成不少历史街区的格局和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次,城市的改建与历史街区保护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除了个别重点保护建筑给以重点保护更新外,大部分文明街街区内建筑陈旧破败,底层多沿街乱搭广告横幅等,汽车随意停放,交通状况不良,绿化状况单一,无大面积绿地,甚至有些街区的整条街道内无行道树

等绿化……文明街的命运岌岌可危。

3.3 文明街的保护模式

对于文明街片区的保护更新,本文提出了“有机渗透型”保护模式。所谓“有机渗透型”保护模式,是一种有机的、新陈代谢的方式。通过在历史街区内进行小片区的改造,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与提供发展的自由性与可能性,从历史街区的街巷格局、道路交通、文脉延续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被更新和改造的建筑、街巷都能延续原街区的传统风貌,让被更新的元素如同新生血液一样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入原老街格局之中,实现保护与发展共生共荣。文明街区的“渐变发展型”保护模式是按以下思路进行保护。

3.3.1 前期分析

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历史遗产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凡是在历史街区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风貌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街区,都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其次,对文明街区内的历史遗存进行评估。明确街区内的街巷、院落、建筑的保护分类,一般分为保存、保护、整治、拆除、更新五类。

此外,落实划界工作。明确好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限,最好分为一般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等街区保护级别。挖掘文明街区内每条街巷的文化地理内涵以及街区性质和功能定位等。最后,根据遗存建筑保留标准和历史街区保护要求,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模式、社会生活及市政工程设施规划办法、处理好景区内外交通的关系。(见表2重点保护建筑物列举)

表2 文明街区内重点保护建筑

3.3.2 街巷格局

进行“有机渗透型”模式的保护,要求在以上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对重要保护、次要保护、一般保护街道以及重点建筑有了明确的判定后,在交通空间整理的基础上,发展重点保护中心,最后进行景观绿化的设计。

对周边机动车交通进行整理,以人民路作为主要的机动车干道,并以景星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作为辅助;同时,在云瑞东路(由北向南)和云瑞西路(由南向北)设机动车单向交通,在光华街设机动车限时交通。正义路西侧南北两处商业建筑地下建人防设施,平时为地下停车库。该人防设施穿越光华街,以横向进出形成纵向地下停车带来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甬道街北侧、文庙直街两侧及云瑞东路、云瑞西路,可设室外的机动车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