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实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12:12: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师:第三次?(齐读)

师:从陶罐的回答中,你感受到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谦虚;心平气和;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彬彬有礼。

师:好一个“彬彬有礼”。掌声

生:陶罐就像一个“谦谦君子一样”,不与铁罐计较。

师:“谦谦君子”你都知道,还用得这么准,真了不起!(竖起大拇指)

师: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和气、礼貌待人、心胸宽阔的陶罐。现在我要请两个同学,一个读铁罐的话,一个读陶罐的话,读铁罐的要读出他的傲慢、无礼,读陶罐的要读出他的谦虚、和善、宽容。(分角色朗读)

(读后师生评议分角色朗读情况,再次指名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铁罐前几次说话的提示语里都有怎么说的,第一次是“傲慢地说”,第二次说它带着“轻蔑的神气”,第三次是“恼怒地说”,可是第四次却没有任何提示。大家想一想,这一次他会怎样地说?注意这个时候,他比原来更生气,更恼怒了。

生1:大发雷霆地说;

师:是的,请你把“大发雷霆”带进去读。(生读)

生2:怒气冲天地说;

师:好!,请你把“怒气冲天”带进去读。(生读)

生3:火冒三丈地说;

师:把“火冒三丈”带进去读。(生读)

生4:怒发冲冠地说;

……

【评析:我们说,“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这里,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在词语板块中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既训练了学生语言,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师:是的,下面请同桌的两个人分角色再读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体会他们的不同品格(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比较熟悉了,假如让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

生1:我选陶罐。

师:你呢?

生2:我也选陶罐。

师:你们呢?

生:选陶罐。

师:大部分同学都喜欢陶罐,不喜欢铁罐。那如果铁罐做你的朋友,你打算怎么帮他,怎么劝他?

生1:铁罐,不要小看陶罐。

生2:我会对铁罐说,如果你是陶罐,受到别人的奚落,你会有什么感受?

师:这叫将心比心。

生3:铁罐兄弟,你有你的优点,人家有人家的优点,你怎么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呢?

生4:老师,我想对铁罐说:铁罐,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生5:铁罐兄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你可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噢!

师:好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铁罐和陶罐确实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10—17节,看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板书:长处、短处)

(生默读思考)

生1:铁罐的长处我认为是坚固,短处是不好看。

生2:铁罐看上去比较丑陋。(板书:坚固、丑陋)

师:陶罐与之比起来。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又是什么?

生3:陶罐的长处是美观,短处是容易破碎。(板书:美观、易碎)

生4:陶罐能长期保存,越久越有价值;铁罐不能长期保存,如果时间很长很长,他就没有了。(板书:能长期保存期、不能长期保存)

师:陶罐和铁罐各有长处与短处,这就是刚才一个同学说到的名言,尺有— 生:(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师:是呀,陶罐有陶罐的长处,铁罐有铁罐的长处,铁罐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大家都不喜欢他。由此,我们知道谦虚使人——(生谦虚使人喜欢),骄傲令人——(生:骄傲令人讨厌)

师:大家不喜欢铁罐不是因为他没有长处,没有优点,而是因为——

生:铁罐骄傲,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评析:《陶罐与铁罐》的文本价值并不在于对铁罐本身的否定,而是对铁罐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进行批评。因此,教师必须扭转前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定势。从“假如让你选一个做朋友,你会选谁”到“你打算怎么帮他,怎么劝他”,将学生价值思维逐步引导过来,并最终明白铁罐不受人欢迎的真正原因是它骄傲自满,喜欢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改写童话,丰富内涵

师:现在,我们来改改这个童话故事,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每个人先静下心来,走近两位朋友,想一想,该怎么改?

(学生静心思考)

师:开头怎么写?

生1: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他。

生2:“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子!”陶罐傲慢地问。

生3:“不敢,陶罐兄弟。”铁罐谦虚地回答。

生4:“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陶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生5:我确实不敢碰你??

师:吆?这儿应该怎么改?想一想。

生5:“我确实不敢和你比美,但并不是懦弱。”铁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比美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生6:“住嘴!”陶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我就会被国王选中,送给尊贵的外宾,而你却只能永远呆在这里”。

师:这儿还可以怎么改?发挥你们的想象。

生7:“住嘴!”陶罐恼羞成怒,“你怎能和我比,你等着吧,很快,我就会被皇上看中,送到皇后哪里做装饰品,而你只能呆在这里。”

生8:“住嘴!”陶罐大发雷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被请到国王的书房里作为宝物,而你就不行了,只能在这里盛东西了。” ??

师:我们接着向下改。

生9:“何必这样说呢?”铁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10:“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陶罐火冒三丈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会被氧化得无影无踪。”

生11:铁罐听了不再理会陶罐。

师:一天,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铁罐和陶罐同时被摔到地上。请接着改。

生12:只听“乒”的一声,铁罐在地上滚了几滚,却完好无损,而陶罐却“乒”的一声,摔得粉碎。

生13:“啪”的一声,铁罐摔在水泥地上,只破了一点皮。再看看陶罐呢,已经粉身碎骨了。 ??

师:故事改了,题目要不要改呢?改与不改都要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不要改,故事还是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生:要改,课文原来是赞扬陶罐批评铁罐,所以把陶罐放在前面,题目叫《陶罐和铁罐》,现在故事被我们改成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当然题目也应该改为《铁罐和陶罐》。 ??

师:这样一改,大家是不是又变得喜欢铁罐而讨厌陶罐了?(是),可见人和事物都是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更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用《铁罐和陶罐》作题目,把改写后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评析: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表达?在本课的结尾,我让学生改写课文,让陶罐和铁罐具有相反的品格——铁罐谦虚,陶罐骄傲。这一改,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也丰富了文本内涵:课文并不是说陶罐好,铁罐不好,而是说陶罐和铁罐各有长处与短处,要辩证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生活中,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总评:回顾本堂课的四个教学环节,除第一个属于初读课文之外,其余三个环节都紧紧地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第二个环节主要以品味精选出来的词语展开。有理解、感悟,有朗读、书写,有积累、运用,让学生在与词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逐步把握文本,逐步深入文本。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概括,而且对陶罐和铁罐的品性也作了初步感知,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了认知与情意基础。第三个环节以“奚落”为切入口,借助陶罐与铁罐的对话展开教学。通过对人物语言前面的提示语,以及标点符号进行反复揣摩、品评,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不同角色的语气、态度、品性。在这一过程中,感情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感悟,理解感悟又推动了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样,铁罐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的蛮横态度就暴露了出来,同时与之相对的陶罐谦逊、和善的态度也衬托得十分鲜明。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按要求对文本进行改写,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认知内涵,并从中懂得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与短处,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通过改写,学生对铁罐与陶罐就有了新的定位,其思维也就不只局限于铁罐骄傲、陶罐谦逊的狭隘范围,而是自然地提升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认知层面,有水到渠成之妙。当然,改写不只是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板书设计:

长处 短处

陶 罐 美观 能长期保存 易碎 和

铁 罐 坚固 丑陋 不能长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