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9:43: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师附小2017学年度课程计划 一、现状与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发展中快乐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基本完成《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健康和快乐成长》四年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指标。
1、构建了课程方案。
“学校计划安排下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全部构成课程”的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学校统整三类课程,形成了“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的课程结构,进一步理清了课程门类,明确了课程目标,构建了较完善的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细化为年级课程计划,每学期向社会公示。
2、完善了课程内容。
1)学科类课程板块。学校在严格执行上海市课程计划中限定的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努力开拓学科类课程的潜在价值。根据各学科特点,学校组建学科精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了学科拓展型课程,包括《象棋文化》,《兴趣阅读》,《趣味数学》,《快乐ABC》和《心理健康》等,每个课程都有围绕主题的探究性活动方案,其中《象棋文化》课程在浦东新区校本课程评比中被评为精品课程。
2)活动类课程板块。活动类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拓展型课程,以育人为导向,德育为核心,活动为载体。每一层面的活动类课程学校都已形成活动方案或实施计划。社团活动课程包含“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运动类”四大门类,我们每学年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进行更新和调整,目前已形成90余门社团课程纲要;校园文化节课程,学校在原来“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国际文化
节和体育节”的基础上,为凸显学校象棋特色增设了“象棋文化节”,形成了“5+1”校园文化节模式,使每一位附小学生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年级特色活动课程是我们根据多年积累的教育活动经验编著的特色课程,目前已形成年级系列的《年级特色主题教育课程方案》和活动任务单;作为晨仪活动课程,学校还自主开发国学经典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唐诗三百首》、四年级《千字文》以及五年级《论语》,并形成了完整的课程资源。
3、创新了课程实施。
1)形成了“必修选修、校内校外、定班走班”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形式。普及型社团,学生在学年初通过网络报名自由组团,每周一次开展走班学习。提高型社团,由教师选拔进行定向培养。我们还结合年级特色主题教育活动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主题教育活动。
2)推进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班队探究性活动”的相关策略。学校在华师大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领衔的“浦东新区新优质学校计划”区级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于2013年申报区级课题《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依托学校项目组的积极探索和提炼,探究性学习“问题与情境、合作与探究、倾听与对话、交流与分享”的核心四要素在“教-研-训”一体化的经验推广和实践运用中,着力打造“探究体验式”的课堂和班队活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4、改革了课程评价。
1)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根据市教委59号文件,学校制订了六师附小关于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方案,明确了“三不一要”,即:一二年级不可以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一二年级不可以进行期中、期末书面考试;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排名或变相排名;全部要采用等第制评价方式。同时,学校全面梳理课程,细化课程目标,进一步明确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式,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
2)一至三年级试行“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学校基本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评价操作流程和指导手册》、《任务单评价方案》、《学科活
动评价方案》等,指导教师改变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任务单评价、日常表现评价、活动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充分利用学生成长档案平台,及时上传评价结果,积累过程性评价数据,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方向。
3)完善并实行德育激励评价。学校采用“一星一章一信”等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教师利用争章本、表扬信和网络评价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做综合评价。班主任利用争星榜、雏鹰章、奖惩单等激励机制综合评价学生的行规礼仪和学习表现。学校每年组织校级层面的星星少年参加“星星少年”荣誉营活动。 二、问题与不足
过去的“十二五”,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升了办学理念,深化了课程改革,打造了教师队伍,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保障了学校的高位发展和领先发展。但是在回顾总结中,我们仍深感课程改革有诸多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学校课程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虽有明确的课程理念,细化的课程目标,但由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不够清晰,导致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不够,指向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虽内容丰富,但比较宽泛,缺乏精选性。课程的实施形式比较传统,一方面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不多,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进行课程实施方式转变的接受度和执行力还不平衡,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课程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学生发展的诊断精准性不够,削弱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目标与方向
以“创新、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抓手,形成“课程内容聚焦目标、课程实施落实目标、课程评价诊断目标一体化”的课程运行机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基于学校“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成果以及师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一轮规划的发展目标确定为《提升学校课程实施质量,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四、 任务与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学生发展九大素养,结合学校“十二五”学生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丰富培养目标内涵,确立学生培育核心素养。具体表述如下:
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发展中快乐成长。 ·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要凸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幸福与快乐,要让他们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 培养目标:培养文明、自信、健康的快乐少年。
·培养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交往中,遵守良好的礼仪规范,成为一个“礼貌待人、品行端正,注重礼节”的小公民。
·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正视自己、积极向上,成为一个“敢于表达、主动合作、勇于创新”的小能人。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审美情趣和社会适应性,成为一个“体魄强健、热情开朗、爱好广泛”的小主人。
核心素养:礼貌待人、品行端正,注重礼节;敢于表达、主动合作、勇于创新;体魄强健、热情开朗、爱好广泛 (二)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主要任务:
——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之间的关系,实现 课程目标的精准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和课程评价的多元性。
——加强学科类课程建设,构建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校本化学科课程体系,凸显学科类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
——加强活动类课程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德育激励评价机制,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程设置与安排:
依据《上海市2017年中小学课程计划》、学校课程方案和学生实际,学校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开足开齐“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
三类课程,合理编制并规范落实学校课程计划及年级课程目标和内容。
六师附小
基 语言文学 础 型 课 程 音乐 艺术 美术 信息技术 技术 劳动技术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 综合兴趣活动 (含体育活动拓展型课程 1) 中国象棋 体育活动2 社会实践(成长体验活动课程) 探究型课程 学生社团 课时总数 1 1(课后) 1(课后) 1(课后) 1(课后) 每学年2周 1 33 1 34 1 34 1(课后) 3+1 3+1 3+1 3+1 3+1 2017学年度一至五年级课程设置汇总表
一年级 周课时 9 2 3 2 2 3 2 2 二年级 周课时 9 2 4 2 2 3 2 2 三年级 周课时 6 4 4 2 2 3 2 2 2 四年级 周课时 6 5 5 3 2 3 2 1 1 1 五年级 周课时 6 5 5 3 2 3 2 1 1 1 语文 英语 数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体育与健身 数学 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 自然 体育与健身 1 1 1 1-2周/学年 1 32 1 32 说明:
1、一年级入学初4周不安排“快乐活动日”,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时,落实16—20课时的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
2、一、二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2节,三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3节,四、五年级每周课时总量为34节。每节课的时间按35分钟计。
3、综合兴趣活动主要是指学科类拓展课程(我爱阅读、玩转数学、快乐ABC)和体育活动。其中体育活动安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