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13:1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骨极、精极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则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也” 病因病机:
病因:先天不足、因虚致病,调摄失宜、损伤五脏,暴病久病、脏气亏虚 病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虚,日久不复 发病:大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合并有多个脏腑机能衰弱 病位: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病性:本虚为主,主要变现为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病势:缠绵。阳气之损始于上,由肺而心而脾胃,终及肝肾。阴血之损始于下,反其道而行之 病机转化:起病多见气虚,久则由气及血,致气血两亏。脾肾的虚损是病机转化的关键
鉴别:肺痨;其它病证中虚证 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辨兼见病证的有无 治则:“虚者补之”“损者益之” 治法:补益(脾肾为主)。一是必须坚持根据病性之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
36
治法。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临证注:
1)重视脾肾;2)解除致损之因;3)分清主次,兼顾治疗;4)与饮食调养及生活调摄密切结合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 痹病 源流: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又称为“历节风”
唐·王焘 《外台秘要》称“白虎病”
宋·严用和《济生方》称“白虎历节”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称“痛风”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称“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称“鼓槌风”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痰浊淤血,正气不足 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关节、肌肉、筋脉,经脉闭阻
发病:均较急 病位: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关系较为密切,病久可累及心肾,甚则病舍五脏(心痹多见)
病性:虚实相兼。初期、中期以风寒湿热或痰浊淤血痹阻为主,多为实证。后期往往起因不足或肝肾亏虚,同时伴有痰淤凝结,甚则形成顽痰死血,发为虚实交错,以虚为主
—外:风、寒、湿、热 —内:正气虚
病理产物:痰浊、淤血(“血停为淤,湿凝为痰”)
病势:初起病在经络、肌肉、关节;久病入络,痰淤内结,或由表入里,内舍于心,病涉五脏 病机转化:邪气从化,证分寒热;痰淤内生,“不通”尤甚;邪正相争,正气耗损,“不通”“不荣”并见;正虚痰淤,相互为患,交结难解
鉴别:痿病
辨证:分析病位;辨清病性(分新久虚实,辨体质差异,辨病邪特点)
治则: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 —初痹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
—久痹补肝肾、益气血、和营 卫、健脾胃
痉证
源流: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明确
37
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元·朱丹溪《医学明理》认为痉证也可以由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而专用“风药”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先阐明痉证与肝脏的关系 清·吴鞠通进一步概括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病因病机:
病机: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风阳内动
病位:筋脉,心肝脾肾有关 病性:有虚实之分
—虚者气血阴阳津液致筋脉失养
—实者风寒湿热壅滞经脉 辨证:辨外感内伤,辨虚实 治则:舒筋解痉以治标,扶正益损以治本
痿证 源流: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痿病无寒”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承张子和之说,在治法上提出“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下降而西方不虚……”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外邪,脏腑内伤,跌扑损伤
病机:有虚实之分
—实则筋脉肌肉受邪,气血运行受阻
—虚则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发病:外感温热邪气,肺热津伤及跌扑损伤,淤阻脉络,发病多急骤。湿热侵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之痿,起病多缓慢
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
病性: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证。总以脏气虚损为主
病势:外感温热邪气,湿热侵淫者,病情发展多由筋脉、肌肉及脏腑。因脏腑内伤,气血津液不足,肢体失养者,病势多由脏腑及筋脉、肌肉 病机转化:
鉴别:痹病;偏枯;痉病 辨证:辨虚实;辨病位 治则:《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即一般采用补益后天
腰痛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外邪,劳累外伤,肾虚体虚 病机:外则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总离不开湿。内则肾精气亏虚,腰失滋润濡养,但不外乎肾虚 发病:外感和跌扑挫伤腰痛发病较急。内伤腰痛发病缓慢 病位:肾及腰部经脉。外感多在经络;内伤以肾为主,但涉及脾、
38
肝等脏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肾虚为主,涉及脾肝 —标实:风寒、风热、风湿、寒湿、湿热、气滞、淤血、痰浊等,常两者相因为患 病理关键:湿邪 病势:外感及外伤腰痛以邪实为主,病位较浅,在经在络,继则入血伤正,进而入肾,使病机复杂,病性由实转虚,逐渐加重。内伤腰痛病位较深,病在于脏,以肾为主,亦可影响腰部经络,病由内而外,呈虚证或因虚致实而形成的虚实夹杂之证 病机转化: 辨证:辨表里虚实寒热;细审邪正之主次轻重 治则:扶正祛邪 治法:补肾、除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
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思路:
医论题要(源流) 病因 病机 发病 诱因 病位 病性
病理(包括:病理因素、病理基础、病理变化、病理改变、病理关键) 病势 病机转化 病情转折点 病程 诊辨 鉴别 辨证要点 治则 治法 临证备要 预后 调护
注:外科、妇科、儿科的总论为全科的重点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