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9:18: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 麨 软 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④⑤

[注]

① 公元 1078 年(北宋元丰元年 )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

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 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

巷。 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 ⑤ 软:本字为 “餪” ,有 “送食 ” 之义。

(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说“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

时黄”简单细节,含蕴不尽,既写出了现实,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①前一首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②后一首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张忙碌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

(2)①现实: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捋青捣麨软饥肠”,运用细节描写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

胧的双眼, 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的情景,

表现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

②情感:期盼丰收,对农民处境的关切和同情。“问言豆叶几时黄”运用反问,表达词人期盼豆类成熟 ( 豆类生长期短,能缓解农村饥荒) ,期盼甘霖之后的丰收的美好愿望,关切农民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 [注 ] ,隔水青山似故乡。

[宋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

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1)两首诗都描写诗人“凉”的心境,在运用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

(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

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共同点:“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不同点:①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作铺垫;徐诗

描写水满秧齐、水清叶绿,凉意自然而生。②戴诗用典,含蓄表达“凉”的深层原因;徐诗运用比拟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2)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

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徐诗借黄莺来表达诗人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吴

李 白

秋 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 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

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

《秋歌》 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判” );《冬歌》则突出表达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

(意思对即可 )

(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

)

(2)《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 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

(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捣练子

李 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春江花月夜 (节选 )

张若虚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有人认为“深院静,小庭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

(2)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

人物的情感,他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这两句并不重复,而是词人有意为之。“深院静”是写重重院落,寂静无声,令人压抑、苦闷,侧重听觉感受;“小

庭空”是写庭院小而空荡, 了无生机让人百无聊赖, 侧重视觉效果; 此二句连用,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极写主人公的孤独与空虚。(意思对即可 )

(2)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万千

思绪,被动地承受着愁情满怀之苦。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思念尤甚,但是多情的月光真诚地

依恋着她,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摆脱的愁苦和迷惘。

(意思对即可 )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江上秋

道 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

[注]

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

井梧:井边的梧桐。

(1)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 答:

(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

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朱淑真的诗中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道潜的诗中诗人因夜雨风急而难眠。

(2)朱淑真的诗“月在梧桐缺处明”描绘了一幅梧桐萧萧、

秋月高悬、 秋夜疏朗的月色图, 衬托了诗人的孤寂落寞; 道潜的诗“月

在浮云浅处明”描绘了一幅风停雨住、月出浮云的清新、宁静的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2)题。 渔 翁 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 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①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很相似。

E.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与南宋诗人陆游《渔浦》中“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都写出了

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

解析: 选 CE C 项, “‘欸 乃一声 ’打破了山水的宁静

”说法不准确,这里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 “欸乃一声 ”恰衬托出山水

的宁静;另外, “ 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 ”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时期,且本处表现了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 的心情。 E 项,陆游的诗句表现的是渔翁的艰辛,这一点由诗句中渔翁脸颊涨红、双眼圆睁、费力叫卖可以看出。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2)题。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 ① 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

,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

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解析:选 C

“ 愁 ”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

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 “弱点 ”的说法不妥,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

并非 “给

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

答案: ①“尝新” (村民赠樱桃一事

),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

(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

)。

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2)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

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

底事,强成沾洒。

[注] ① 贳 (sh ì):赊欠。 ② 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 “美哉国乎! 若何去此而死也?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E.词的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写的是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表现出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 解析: 选 CE

C 项, “ 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有误, “ 把茱萸细看 ” 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E 项, “写的是齐景公 ?? 深感时光易逝 ” 不当,应该是 “ 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词人对

时光易逝的人生感叹 ”。

(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答:

答案: 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

(或“想象” ):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

) ,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或“衬托”“虚实结合”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

李商隐

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