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3:53: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名誉的本性来看,还是就历史和现实来说——往往要在他死后才能得到荣誉。而在他有生之年,却大都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而备受舆论谴责之苦。反之,自我异化的方式,固然能够使人真诚地循规蹈矩、遵守道德;但是,最终说来,却因其使人发生异化、丧失创造性而既有害于自己,又有害于社会和他人。但是,以这种方式追求荣誉者,却必定能够如愿以偿,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盛赞;在他有生之年,便可望享尽荣华富贵。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圣贤往往蔑视荣誉的缘故。显然,这种蔑视只意味着:荣誉往往导致自我异化;而并不意味着:不应该追求荣誉;而应该以自我实现的方式追求荣誉。
比较良心和名誉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什么先哲们无不盛赞良心却很少盛赞名誉。诚然,良心和名誉都是使人遵守道德的极其巨大的力量:名誉是人的外在名声,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良心是人的内心信念,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力量。但是,良心使人遵守道德力量是纯粹的、无负作用的:它只会使人遵守道德而不会使人背离道德。反之,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纯粹的、有负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往往以使人陷于恶德——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为代价。名誉的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不该得的谴责,如果他因为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而遭受轻蔑,他的良心便应该自豪,从而化解这种错误评价的压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该得的荣誉,如果他因为屈己从众、追赶时髦而赢得赞誉,他的良心便应该惭愧,从而改弦易辙而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
总之,当每个人的名誉与良心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名誉而服从良心:他若服从名誉便必定陷入虚荣而背离道德;他若服从良心便必定抛弃虚荣而遵守道德。所以,斯密称名誉是可能错误的“直接审判”,而良心则是从来不会错判的“高级法庭”。
三、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一)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概念 1、认知评价的真假 佩斯塔那认为:“一个错的或假的良心乃是一个人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他相信一种行为具有而实际上却不具有某种道德品质。”这就是说,错的或假的良心评价与名誉评价的根本特征,是与行为的实际道德价值不相符;反之,真的或对的良心评价与名誉评价的根本特征,是与行为的实际道德价值相符。但这仅仅是良心与名誉认知评价之真假的特征,而不是其感情或意志评价之对错的特征。
2、感情或意志评价之对错 感情和意志评价具有效用性,解决的问题是良心与名誉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或达到主体的目的的问题:主体的需要或目的是衡量感情和意志评价对错的标准。而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就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所以,良心与名誉正确的感情或意志评价的根本特征,便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良心与名誉错误的感情或意志评价的根本特征,便是减少社会和每个人利益。举例说:
想当年,我渴望成名成家而刻苦读书。于是,领导和同事们认为我走白专道路是不道德的,并且鄙视我,甚至打算整我。
“认为我走白专道路是不道德的”,是名誉的认知评价,它既是假的,是谬误(因其与成名成家的实际道德价值不符),又是错的、坏的、不应该的(因为否定成名成家有害社会存在发展)。“鄙视我”是名誉的感情评价;“打算整我”是名誉的意志评价。二者与开会批判我、整我的实际行为一样,都仅仅是错的、坏的、不应该的:它们有害社会存在发展;而无所谓真假:谁能说鄙视之情和整人之意是真理或谬误呢?
我渴望成名成家而刻苦读书引来的坏名誉使我夜不能寐,扪心自问,也觉得自己成名成家的思想是不道德的,悔恨不已,决定悬崖勒马,不再努力成名成家。这些都是良心。“觉得自己成名成家的思想是不道德的”是良心的认知评价,它既是假的、是谬误(因其与成名
6
成家的实际道德价值不符),又是错的、坏的、不应该的(因为它有害社会发展)。反之,“悔恨”是良心的感情评价;“决定不再成名成家”是良心的意志评价。二者都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谬论。无所谓真假而仅仅是错的、坏的、不应该的:二者有害社会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证明良心与名誉之真假对钳呢? (二) 良心与名誉真假对错之证明
佩斯塔那在探究错误良心的起因时,曾这样写道:“使一个人邪恶行为的良心错误,或者是事实的,或者是道德的。事实的错误关涉处境或行为之事实??道德的错误则关涉道德本身,亦即运用于一定场合的道德规范。”这个分析是不错的。我们可以补充说:错误名誉的起因也是如此。这是因为,良心与名誉的评价过程——如上所述——无非是将道德规范作为标准用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事实的过程:道德规范是良心与名誉之评价标准;而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事实则是良心与名誉之评价对象。所以,良心与名誉之真假对错,一方面,取决于评价标准——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对错(亦即优劣好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评价对象——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认知之真假(亦即真理谬误):二者都是对的或真的,良心与名誉的评价必是真的或对的;其一是错的或假的,良心与名誉的评价必是假的或错的。
1、若对评价对象的认识是真的,而且评价标准是正确的,那么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必是真理、感情或意志评价必定正确。
例如,如果张三的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确实是一种为己利他行为,并且人们所信奉的无私利他为最高原则、为己利他为基本原则的己他两利主义道德是正确的;那么,人们由此认为张三成名成家是道德的(名誉之认知评价)显然便是真理,而对于张三成名成家行为的钦佩之情和学习之意(名誉的感情和意志评价)也就都是正确的。
2、如果对评价对象事实如何的认识是假的,那么,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必假,感情与意志评价必错。例如,张三在自选商场实际上并没有偷商品。可是,不知为何,防盗警报却响起来。保安人员赶来,把张三带走了。于是,他的一些熟人和朋友便认为张三偷了东西(对评价对象事实如何的认识是假的)。因此,他们便都认为张三缺德(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不免露出鄙视之情(名誉的感情评价是错的);并且皆有疏远他之意(名誉的意志评价是错的)。
3、如果评价标准(亦即所信奉的道德规范)是错误的,那么,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必假,感情与意志评价必错。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误以为成名成家是不道德的(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是假的),鄙视成名成家(良心与名誉的情感评价是错的),动辄决定开会批判成名成家(良心与名誉的意志评价是错的);就是因为我们所信奉的道德是错误的:我们错误地否定为己利他而片面地反无私利他当作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
4、良心与名誉之评价的真假对错有所不同:对于评价对象——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事实如何的意识,名誉很容易发生错误;而良心,一般说来,却不会发生错误。因为名誉是人们的相互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这种评价,特别是动机方面评价的错误之难免,充分体现于那句俗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相反,良心则是自己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自己对于自己的行为,虽然有时或许会如斯密所说,因“强烈和偏激的自私的激情”,而做出与事实不符的自欺欺人的判断;但是,“在行动结束和激起这种行动的激情平息之后”,自己无疑会知道自己的行为事实究竟如何的。所以,一般说来,良心对于评价对象——无论是自己的行为效果还是行为动机——事实如何的意识都是不会错误的。但是,卢梭和斯密断言良心“不差不错”是片面的。良心仅仅对于评价对象事实如何的意识是不差不错的;而化所奉行的道德规范,却与名誉一样,是多么容易误入歧途、堕入错误的深渊!以致达尔文感叹道:“这么多荒谬的行为准则,以用这么多怪诞的宗教信仰,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我们不知道;它们又怎么会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变得如此深入人心、
7
牢不可破,我们也不理解。”
于是,说到底,良心的真假对错,主要取决于是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因此,正确的、好的良心的特点是:信奉优良的、正确的道德规范;而错误的、坏的良心的特点则是:信奉恶劣的、错误的道德规范。反之,名誉的真假对错既取决于所信奉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又取决于对行为事实认识的真假。所以,正确名誉的特点是双重的:不但所信奉的道德是优良的,而且对行为的认识与事实也是相符的;而错误名誉的特点则在于:要么所信奉的道德是恶劣的,要么对行为的认识与事实不符,要么者兼而有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