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20: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2段):例证法。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第4段):结论。 3.写作特色: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

②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 ③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 三、习题

A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有“ ”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案】 1.战国;亚圣。

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关键词:所以、动、忍、曾、益、其)

3.B(错在第三自然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的)

B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 (时代)的思想家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答案】

1.战国;孟子/孟轲。

2.在内心(感到)困扰,在思虑时遇阻,然后才能振作/有所作为。(关键词:于、衡、作) 3.D (应是更多从“生于忧患”的角度。)

C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 (学派)经典。(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1.《孟子》;儒家。

2.这样以后才懂得在忧虑祸患中(人或国家)能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人或国家)会走向灭亡(的道理)。(关键词:然后、知、于) 3.C(错在“由国家推及个人”,应是“由个人推及国家”)

四、考题链接

2011届二模卷D卷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担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 1.孟子。 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关键词:所以、动、忍、曾、益、其)

3.A(错在论证的应是“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2012届嘉定一模卷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以后 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 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答案】

1.孟子;儒家。

2.在内心受到困扰,在思路上受到阻碍,然后才能振作/有所作为。(关键词:于、衡、作) 3.D(错在“围绕个人和国家间的生死存亡关系”)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黔之驴》

三、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和韩愈一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课内还选入了他的作品《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2.作品: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三戒》之一。 四、课文分析 1.主旨:

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主要形象:

①老虎:生性大胆,颇有心计。 ②驴: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3.内容梳理

? 第一部分(第1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观察。 ? 第二部分(第2段):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最终认清驴的本质,吃掉驴。 ? 老虎心理变化: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 情节推进: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4.写作特色

1.心理、动作描写细致生动。 2.详略分明,详写老虎,略写驴。 三、相关成语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即出典于此。 四、习题

A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驴不胜怒,蹄之。 .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写出了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

B.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终于认清了驴外强中干的实质,体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 C.本文中驴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生动刻画出它的麻木和愚蠢。 D.作者意在讽刺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答案】 1.柳宗元;《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2.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关键词:不胜、蹄、之)

3.D(错在作者意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之人)

B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唐朝的 (人名),他与同时代的 (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