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20:5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原因

政治: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王室衰微,政局动荡; 经济(根本):生产力大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

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社会阶级:“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士”受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二、早期儒学(孔孟之道、当时不受重用)

1、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使人、圣人、孔丘)

(1)核心: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谐社会)、礼(维护周礼 克己复礼 贵贱有序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因材施教等; (4)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战国)

(1)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核心)学说。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伦理观:性本善 (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5)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易混易错]“仁”与“仁政”

(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荀子(战国)----现实主义代表 (1)君舟民水

(2)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3)人性恶----礼法并用 三、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春秋、老聃)

(1)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朴素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无为贵(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

2、庄子(战国)

(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人与天不相胜(敬畏自然,崇尚自然) (2)逍遥(心态)

(3)齐物(大与小、生与死?相齐,P6)

[深层点拨]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顺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四、法家(当时最受重用) 1.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1)思想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

(2)代表人物:以法家思想指导变法的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 (3)韩非子思想:(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战国)

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②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③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今胜于古 2.法家思想的影响

(1)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五、墨家-----墨子(墨翟、战国)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爱人如己 2、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 3、尚贤:选(选举)贤任能 4、节俭:节葬节用

5、认识论方面,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故”等最早的逻辑学术语。 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演变:汉代以后,墨家学派失传。 [深层点拨] 墨家思想体现小生产者利益

兼爱、非攻、尚贤,主张节约,反映了小生产者追求平等、和平和渴望参与国家管理、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体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愿望与要求。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神学化

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过程

(1)董仲舒的主张▲:(吸收了儒、法、道、阴阳等家的思想)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④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迎合汉武帝加强专制与统一的需要。)

(2)汉武帝全面肯定儒学的措施:

①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②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教育:创建太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创办的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3、结果: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3、宋明理学---标志着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

1、兴起背景:(1)魏晋至唐代,佛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 (2)三教并行局面(佛教 儒学 道教)

(3)北宋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李翱)为宋明理学产生 (4)吸收儒、法、道三家思想的产物

2、理学概念: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如:三纲五常 3、理学发展阶段

(1)奠定基础: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3)成熟:南宋朱熹

(4)进一步发展: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4、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与万物俱生的;③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孔孟,思想:①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气不可分离,理先于气而存在;

②修养论——强调循序渐进,强调仁,强调无私无畏、社会责任心等;

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儒家干政的关键是“正君心”; ④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⑤格物致知(通过探究获得真理) 成就:《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陆王心学:

①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名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②明朝,王守仁(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理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1.4明清之际的儒学---对儒学批判继承 儒学获得新发展 1、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衰落。 (3)思想:西学东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李贽(明末)---反正统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