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5华工网络学院大学语文b随堂练习第1至14章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2:3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 )

A.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B.层层递进

C.首尾呼应 D.赋、比、兴 参考答案:A

2、周平王东迁后,一位大夫回到西周故都,只见黍苗遍野,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对天呼号。这种对《黍离》背景的解说来源于( ) A.论语 B.孟子 C.毛诗序 D.诗经 参考答案:C 3、《蒹葭》三章开头都写到“蒹葭、白露”,用清秋景象引出诗人后面的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叫( )

A.起兴 B.赋 C.比喻 D.象征 参考答案:A

4. 4、《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 )的手法描写了对秦罗敷的美。 A. 正写 B.夸张 C. 侧写 D.比喻 参考答案:C 5、《上邪》充分体现了汉乐府民歌极富艺术感染力、感情( )的特色。 A.含蓄委婉 B.激烈直露 C.壮烈豪放 D.乐观旷达 参考答案:B 6、《古诗十九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 )在东汉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不安的生活和苦闷的心情。

A.中下层文士 B.劳动人民 C.思妇游子 D.女性 参考答案:A 7、《西北有高楼》的主题是( )

A.感叹知音难遇 B.表达思妇游子之情 C流露思乡怀亲之情 D.表现仕途失意之情 参考答案:A 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几句诗中用了( ) A.疑问和比喻 B.反问和夸张 C.疑问和排比 D.设问和比喻 参考答案:D 9、《饮酒》诗体现了陶渊明摈弃功名、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其全篇的纲是( ) A.心远 B.采菊 C.悠然 D.饮酒 参考答案:A

10. 1、诗经又叫“诗三百”,它共收有西周中叶到东周的300首歌谣。( ) 参考答案:×

11. 2、《黍离》在抒情上运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反复呼号亡国之痛。( )

参考答案:√

12. 6、屈原开创的“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和典范。( )

参考答案:√

13. 7、屈原清高孤傲,《涉江》一诗集中表现了他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之情。( )

参考答案:×

14. 8. 《涉江》中所写的幻想世界表现了诗人欲寻求精神安慰的( )的心情。 A.孤独苦闷 B.悲愤沉痛 C.炽热浪漫 D.执着坚定

参考答案:A

15. 4.屈原 湘夫人 9、《湘夫人》开头,诗人选用了传统文化中最能触发人悲愁之情的典型动态秋景来渲染愁情。( )

参考答案:√

16. 10、《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加工改写的,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

参考答案:√

17. 15、《短歌行》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表现出曹操的精神状态是消极颓唐

的。

( )

参考答案:×

18. 18、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中国人自尊自强的精神准则。 ( )

参考答案:√

1. 孔子著名的教育观\有教无类\是指( )

A.各阶层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B.教育的内容不分类别

C.受过教育的人不必分类别 D.受过教育就不会成为败类

参考答案:A

2. 2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的“与”的意思是( ) A.参与 B.和(连词) C.赞成 D.给予

参考答案:C

3. 21、《大学》最早来源于( )。

A.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B.《礼记》 C.程颢、程颐的整理 D.《论语》

参考答案:B

4. 23、墨子主张“非攻”,是指反对( )战争, A.防御型 B.攻击型 C.掠夺型 D.开拓型

参考答案:C

5. 25、孟子论证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重要性的排位是( ) A.天时、地利、人和 B.地利、天时、人和 C.人和、天时、地利 D.人和、地利、天时

参考答案:D

6. 27、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不存在差别,表现了( )的世界观。 A.无为而治 B.“逍遥游” C.虚无主义 D.顺应自然

参考答案:C

7. 28、《山木》的“游于道德之乡”,与《逍遥游》中的“无己、无功、无名”,与自然化而为一的意思基本相同。( )

参考答案:【答案:√】

8. 22、孔子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成为儒家经典。( )

参考答案:×

9. 24、“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中的“苟”是指假如。( )

参考答案:√

10. 26、较之《论语》,《孟子》篇幅长议论多,但还是保留有语录体的形式。( )

参考答案:√

--------------------------------------------------------------------------------------------------------- 1. 30、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这里的“焉”是指( ) A.怎么 B.同“鄢” C.哪里 D.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