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与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2:11: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下列哪位将军的伟大事迹()。 [A]项羽 [B]韩信 [C]李陵 [D]李广 2、管夷吾字仲,字与名的关系是()。

[A]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B]是同义词 [C]是反义词 [D]以排行为字 3、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耻和辱 [B]恭和敬 [C]杀和弑 [D]饥和饿 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下列句子中,“讽”字用其本义的是()。

[A]优孟尝以谈笑讽谏。 [B]玉之言盖有讽焉。 [C]谢眺每篇堪讽咏。 [D]杂以嘲讽穷诗骚。 6、下列句子,“是”用作指示代词的是()。

[A]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生所谓立言者,是也。

[C]此必是豫让也。 [D]是谷也,宅幽而势险,隐者之所盘旋。 7、“孰为夫子”中“夫”和下列哪句话中的“夫”同义()。 [A]由与求也,相夫子。 [B]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C]夫君子之所取者远。 [D]逝者如斯夫。 8、下列句子中的“寄”,有“寄托”之意的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 [B]老妻寄异县。

[C]未有第宅,寄居丘亭。 [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句中“幽”的意思是()。 [A]深暗 [B]监禁 [C]拘囚 [D]古代地名

10、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词诠》 [B]《经传释词》

1 / 17

[C]《说文解字》 [D]《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1、“始为布衣,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中的“无行”应理解为()。 [A]不走 [B]不可以 [C]没有善行 [D]不允许 12、下列各句中,()句没有通假字。

[A]常从人寄视饮。 [B]乃晨炊蓐食。 [C]不能死,出我裤下。 [D]大丈夫不能自食。

13、“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中的“行”应该理解为()。 [A]行走 [B]们 [C]行列 [D]可以 14、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合起来称为() [A]七星 [B]七律 [C]七绝 [D]七政

15、下列各句中,()中没有使用“分承”修辞。

[A]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B]未敢尝饮君之酒肉。

[C]木水之有本原。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下列属于音译词的是()

[A]吐蕃 [B]葡萄 [C]可汗 [D]罗汉 17、下列各字的释义,属于引申义的是()。

[A]召:招致 [B]谓:对……说 [C]坊:河堤 [D]举:推荐 18、下列句子中的“学”,当“学校”讲的是()。 [A]比年入学 [B]国之先生晨入太学 [C]学而不厌 [D]学而优则仕

19、依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九族”中所指的名称包括()。 [A]高祖和曾祖 [B]祖父和父亲 [C]子和孙 [D]曾孙和玄孙

20、下列各句,属于判断句的是() [A]此庸夫之怒也。

[B]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C]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1、下列句子中的“塞”字,表示“边界上险要的地方”的是()。 [A]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B]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 [C]大漠穷秋塞草衰。 [D]从者塞途。 22、以下汉字,以“肉”为字符的是()。 [A]胡 [B]脚 [C]肯 [D]脩

23、下列句子中,“丈夫”意为“男子”的句子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与答案

[B]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C]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D]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之;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 24、下列句子的“议”,特指“议论政事”的是()。

[A]或出于风议。 [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C]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D]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25、乐府诗根据音乐类别,可分为()

[A]郊庙歌辞 [B]鼓吹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曲歌辞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6、《报任安书》的作者是杨恽。 () 27、“孤苦伶仃,至于成立”中的“成立”是“成人自立”的意思。 () 28、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加笄礼仪式。 () 29、《答李翊书》和《师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 () 30、今体诗的“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格,每空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1、明代正式的科举制度一般分为__、___、___。 32、骈体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3、所谓“三苏”指的是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4、谥号 35、三正 36、骈体文 37、用典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0分,第39题15分,共2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8、简述姓和氏的异同。

39、给下面的段落加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太 行 之 阳 有 盘 谷 盘 谷 之 间 泉 甘 而 土 肥 草 木 丛 茂 居 民 鲜 少 或 曰 谓 其 环 两 山 之 间 故 曰 盘 或 曰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友 人 李 愿 居 之

3 / 17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C] [C] [C] [D] [A] [D] [A] [D] [C] [D] [A] [D]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 17 18 AB 19 20 21 22 23 24 25 ABCD AD ABCD ACD ABC ABCD ABC BCD ABCD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题号 答案 26 27 28 29 30 F T F T T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31、会试、乡试、殿试 32、骈偶、“四六”、平仄、用典 33、苏洵、苏轼、苏辙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34、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课件,第九单元,第十四讲,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

35、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於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课件,第九单元,第十四讲,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

36、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与答案

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课件,第十一单元,第二十八讲,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37、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课件,第十一单元,第二十九讲,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0分,第39题15分,共25分) 38、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和封建制度、宗法以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作用不同。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则通称为“姓”。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课件,第九单元,第十四讲,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

39、标点: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译文:太行山的南面有个盘谷。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有人说:“因为这山谷环绕在两山之间,所以称作‘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

位置幽僻而地势阻塞,是隐者盘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5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