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21:27: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浅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静脉炎 预防:

①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②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③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④ 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⑤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处理:

①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 ②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d。 2)液体渗漏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

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 ③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④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处理:

对液体外渗者,予热敷、硫酸镁湿热敷等。 3)皮下血肿 预防:

①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②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处理:

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1~2次。 4)导管堵塞 预防:

①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③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处理: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①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循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 ml针管抽取0.1%肝素盐水2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

输液管输液。

②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处理:

①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②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

③避免碰撞伤肢。

④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⑤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6)导管脱出 预防:

①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或S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②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③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④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处理:

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2、PICC置管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

1)导管堵塞 预防:

①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②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③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④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使用中冲管2-3次/日 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

①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②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 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预防:

①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②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24小时换药1次,后定期换药(3—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④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Ocm。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处理方法: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 ①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②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和(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应按伤口感染处理。 ③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应严密观察,遵医嘱对症处理。

④若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每日3次,每次30min)、抬高患侧手臂、外用喜疗妥或肝素钠乳膏、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的浓度等处理。

⑤若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⑥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PICC管。 3)穿刺点渗血、水肿 预防:

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min,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lOmin,制动30min,24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或加压敷料固定24h,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

处理方法:

①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lO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压力过大血液渗出。

②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能有效的抑制渗出物的出现。

4)导管移位、脱出或断裂 预防:

①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妥善固定导管,穿刺侧肢体勿过度活动,勿自行牵拉导管。 ②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③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勿粗暴操作,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以免将导管拔出。

3. 处理方法 ①导管移位时,拍胸片找出移位的位置,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0

②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然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③如发生断裂,让患者卧床,拍片,请介入科从下腔静脉抓捕器取出导管。 ④拔管过程中出现断裂,立即扎止血带,请医生静脉切开取导管。 5)静脉血栓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