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参考答案)Word 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6:57: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基因重组:在接合、转化、转导或转座过程中,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

4、质粒: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即细胞附殖粒、又胞附殖粒)。

5、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环磷鸟苷,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碳烯酸类,一氧化氮等。

6、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二、简答题

1、简述遗传密码的特点?

方向性 连续性、简并性、摆动性、通用性 3、简述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个完整的DNA技术克隆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克隆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改造、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结、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出含感兴趣基因的重组DNA转化细胞、克隆基因的表达等。

4、简述受体的概念及作用特点。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受体的特性: 1.饱和性: 受体数量是有限的,能结合的配体量也是有限的。达到饱和→产生最大效应。 2.特异性: 一种特定的受体只能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原因:受体对配体有高度识别能力,对配体的化学结构、立体结构具有很高的专一性。

6

3.可逆性: 受体与配体所形成的复合物可以解离,也可被另一种特异性配体所置换。 原因:多数通过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是可逆的。 4.高灵敏度: 受体能识别周围环境中微量的配体。很低浓度的配体就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显著的效应。 5.多样性: 同一受体可广泛分布于不同组织、同一组织的不同区域,受体密度不同。 受体处于动态变化中:受生理、病理和药理因素调节。 三、论述题

1、参加DNA复制的酶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复制的过程和参与酶及因子 复制的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亲代DNA分子超螺旋的构象变化及双螺旋的解链,将复制的模板展现出来。第二阶段为复制的引发阶段,有引物RNA进行5′~3′方向的合成。第三阶段为DNA链的延长,在引物RNA合成基础上,进行DNA链的5′~3′方向合成,前导链连续地合成出一条长链,随从链合成出冈崎片段。去除RNA引物后,片段间形成了空隙,DNA聚合酶作用使各个片段靠近。在连接酶作用下,各片段连接成为一条长链。第四阶段为终止阶段,复制叉行进到一定部位就停止前进,最后前导链与随从链分别与各自的模板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到此复制过程就完成了。 螺旋的松弛与解链 包括超螺旋的构象变化及双螺旋的解链,参与者主要为拓扑异构酶、解链酶及单链结合蛋白等。 DNA聚合酶 在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几种类型。 (1)原核生物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1)DNA聚合酶Ⅰ。在随从链合成时,先合成了许多冈崎片段,而后由于RNA引物的去除形成了空隙,此时DNA PolⅠ它催化聚合反应,延长了各个片段,从而填补了片段间的间隙,使以上片段得以靠近,为片段连接成长链创造了条件。所以DNA polⅠ的聚合作用主要是在填补随从链片段间空隙上发挥作用。 DNA PolⅠ还具有3′→5′外切酶活性可识别并去除错误的碱基。这种活性在DNA复制中起了校对功能。DNA PolⅠ的校对活性对DNA复制的准确性起着重要作用。 DNA PolⅠ还具有5′→3′外切酶活性。5′→3′外切酶活性也有修正错误的功能,

7

补充其3′→5′外切酶修正错误的作用。例如紫外照射产生的嘧啶二聚体,就是在其5′→3′切酶作用下切除的。 DNA Pol Ⅲ结构中不对称的二聚体,同时分别催化着前导链和随从链的合成。 DNA Pol Ⅲ也具有3′→5′外切酶活性,所以对于DNA复制也有校对的功能,可停止加入或除去错误的核苷酸然后继续加正确的核苷酸。因此,DNA PolⅢ配合DNAPolI可将复制的错误率大大地降低,从10-4降为10-6或更少。 当此片段接近前方的片段时,由DNA Pol Ⅲ的5′→3′外切酶活性切除了RNA引物,造成了片段间的空间;继而DNA PolI催化进行5′→3′方向的聚合作用,填补了片段间的空隙

2、论述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大概过程。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缩合成多肽链是通过核糖体循环而实现的。此循环可分为肽链合成的起始(intiation),肽链的延伸(elongation)和肽链合成的终止(termination)三个主要过程。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以E.coli细胞为例。 肽链合成的起始

1.三元复合物(trimer complex)的形成核糖体30S小亚基附着于mRNA的起始信号部位,该结合反应是由起始因子3(IF3)介导的,另外有Mg2+的参与。故形成IF3-30S亚基-mRNA三元复合物。

2.30S前起始复合物(30S pre-initiation complex)的形成在起始因子2(IF2)的作用下,甲酰蛋氨酸-起始型tRNA(fMet-tRNA Met)与mRNA分子中的起始密码子(AUG或GUG)相结合,即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反应。同时IF3从三元复合物脱落,形成30S前起始复合物,即IF2-30S亚基-mRNA-fMet-tRNAMef复合物。此步亦需要fGTP和Mg2+参与。 3.70S起始复合物(70S initiation complex)形成。50S亚基与上述的30S前起始复合物结合,同时IF2脱落,形成70S起始复合物,即30S亚基-mRNA-50S亚基-fMer-tRNA Met复合物。此时fMet-tRNA Met占据着50S亚基的肽酰位(peptidyl site,简称为P位或给位),而50S的氨基酰位(aminoacyl site,简称为A位或受位)暂为空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