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1:43: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南海电大 戴国梁
本文摘要:课堂教学语言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教学语言艺术其运用之妙就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及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相宜的讲授方式及语言表达方法。 关键词:开讲、课眼、收课
(一)
在神圣的讲坛上,古往今来有大量的明星闪耀着光彩。外国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霍布斯、黑格尔、苏霍姆林斯基等;在中国,如孔丘、孟轲、荀况、朱熹、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毛泽东、华罗庚、斯霞等。还有大量活跃在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他们娴熟地驾驭着教学的语言艺术,培育着芸芸学子。
千百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虽然风格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鲜明特征:
第一,思维的逻辑性。出色的教师其教学语言都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课堂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而“任何科学都是使用逻辑的”(黑格尔语)。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成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
的语言表达应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要板有眼、有条有理、脉络清晰。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都需环环入扣,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进行教学。
第二,用词的精确性。如果说逻辑性是课堂教学语言思维结构上的宏观特征,那么,精确性就是课堂教学语言遣词造句上的微观特性。
用词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练。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否则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更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要反复掂量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准确得当。“精练”,则是指教学语言的显豁凝练,明朗爽快和言简意赅。拖泥带水、哼哼唧唧、重复罗嗦的语言,一则问题讲不清,二则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时候还会使学生产生抑制、封闭、厌烦等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阐述的生动性。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过:“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个缺点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塌。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必须具有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就是具有感染力,就是能促使学生精
神亢奋、思想活跃,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效应。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基础。不通俗,学生就不好懂;不懂,又怎么来兴趣,又怎么能有积极反应和吸收消化呢?通俗,其内涵就是朴素、自然、平易、晓畅,就是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和专门化的学问。形象,也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总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是形象化的信息。他们还作过统计,在人们接受的总的信息中,83%是形象化的视觉信息,11%是声觉信息,6%是味觉、嗅觉及触觉等信息。这说明,教学中运用有声有色和有味的形象化语言是多么重要。使语言“形象”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锤炼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类,妙用各种比喻比拟,巧举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借用典故等等。
除了通俗形象之外,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还要求讲课表现出适当的幽默风趣。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制订的《教授法》中就有明确的两条:一是“说话要明白”;二是“说话要有趣味”。由此可见,“有趣”或“风趣”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具体地说,教学语言表达中的“有趣”,一是指教师讲课要有适当的幽默感,能灵活插说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和说些意味深长的话;二是指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借代、仿词、一语双关等寓庄于谐的修辞手段;三是指能有意识地和巧妙地在每次讲课中紧扣教学内容安排两三个“趣味点”,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研究资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兴趣盎然,真正做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