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3:43: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 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 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 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张元素

遣药制方论:药物研究: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气味厚薄,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味薄则通,味厚则泄);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归经;引经报使说 制方大法:风暑湿燥寒制法

引经报使说:通过某一药物特殊作用,引导全方到达某一脏腑经络才能更好 11、李杲

脾胃论:①元气之本:先天真气有赖于脾胃充养;诸气皆由胃气所化;疾病与脾胃元气 的关系

②脾胃为升降枢纽:重视阳气升发

内伤论: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

用药法度:重在保护元气:主升阳:扶脾胃为主,兼及心肺;次潜降泻火 泻火当辨虚实:虚火甘草;实火芩连柏 12、王好古

内伤三阴例:厥阴,肝阳虚损——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当归四逆汤 少阴,肾阳虚损——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通脉四逆汤 太阴,脾阳虚损——面黄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理中丸 13、赵献可

命门学说:含义:命门为一身之主 部位:居两肾之间

属性:为水中之火(生理:相依而不相离;病理:可补而不可泄)

功能:命火乃人身至宝: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立命之门 痰证:无水→阴虚火动,水沸为痰→重浊白沫→六味丸补水配火 无火→肾不制水,水泛为痰→纯是清水→八味丸补火制水 重视五志之郁——肝郁(木郁) 凡郁皆属肝郁→治木郁为主→逍遥散 14、张介宾

阳非有余论:行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只有阴形而无阳气,形体便失去活力,阳气决定生命

寒热之辨:热为阳,寒为阴;自然界万物盛衰→热无害、寒可畏,人体寒热,取决于阳气多少——气不足便是寒

水火之辨:水为阴,火为阳;水中有阳→生物化气,水中无阳→寒凝冰冻

真阴不足论:真阴之象:真阴在外的表现和征象,精血形质之属——真阴之象,形体肌肉的丰盈和消瘦(阴精的亏虚)

真阴之脏:肾藏精之所为命门即真阴之脏;命门居于两肾之中,本同一气,非别有一腑;命门兼具水火,即真阴,真阳

真阴之用:真阴即命门之水,是命门之火的物质基础;命火养于真水之中,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为元气,内含火中之真水命门之水为元精,内含水中之真火是真阴的存在形式;命门水火是五液五气十二经之化源

真阴之病:只有虚证,实质是真阴(阴精)不足;无水无火,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 真阴之治:原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辩证论治经验:(1)诊病施治,纲举目张 二纲:阴阳(医中之大法)

六变:表理寒热虚实(医中之关键) (2)列方八阵,执持圆通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3)诸郁证治,各求其属 重视情志之郁 15、李中梓 先后天根本论:

①脾肾关系相赞互济的人生根本

②脾肾同补——气血阴阳俱损(六味丸、补中益气汤)

③补肾兼以补脾——肾病为急(甘寒:砂仁、沉香;久痢:附子、肉桂、四君) ④补脾兼以补肾——脾胃伤损(耗→五味子;温→桂附干姜) 水火阴阳论:阴阳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

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阴阳并需,养阳在滋阴之上);论气血,气为先(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 16、方有执

首创《伤寒论》错简重订意义:经过删改移调,《伤寒论》系统性、条理性、规律性增强;观点偏激(学术争鸣)柯琴:《伤寒来苏集》 王叔和:第一个研究整理《伤寒论》 治疗八法:汗吐下温灸刺水火

成无己: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 七方:大小缓急奇耦复(制方之用)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制方之体) 朱肱:第一个以经络解释六经 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阳脉) 八里:迟缓微涩伏沉濡弱(阴脉) 17、吴有性(吴又可) 三斑:斑疹桃花斑紫云斑 四汗:自汗盗汗狂汗战汗 温疫的治疗:

(1)疏利透达:代表方:达原饮

适应症:温疫初起,邪伏膜原治法:使邪毒速离膜原 (2)表分里消:①达原饮三阳加法

适应症:疫邪游溢诸经,见三阳经证治法:随经引用,以助升泄 太阳经→见腰背项痛→达 +羌活

泻热溢于阳明经→见目痛、鼻干不眠→原 +葛根 少阳经→见脉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饮 +柴胡 ②三消饮——“达原饮三阳加法”+大黄

适应症:入里入胃兼三阳经证治法:消内、消外、消不内外 (3)汗法→白虎汤

适应症:邪离膜原,欲表未表,邪热散漫治法:辛凉解散 (4)吐下法→瓜蒂散(下法:三承气三清饮) 适应症:疫邪传里治法:就近驱邪 18、余霖

清瘟败毒饮: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 重用石膏

石膏六脉:沉细而数——大剂,180~260g 沉而数——中剂,60~120g

浮大而数——小剂,24~36g 19、叶桂(叶天士)

主张脾胃分论:生理:脾为脏,属阴,主运化,以升为用,贵在健运,喜燥恶湿 胃为腑,主受纳,以降为用,贵在通降,喜润恶燥 病理:脾失健运,则气下陷,益气升阳健脾升柴芪术参 胃失通降,则气上逆,甘凉通降养胃沙竹麦斛粉

阳化内风说:定义: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即肝阳化风

病机:虚实夹杂证:精血衰耗,水不涵木;阴阳并损,肝失濡养;木横土衰,脾土失养;嗔怒动阳,阳化内风

理虚大法: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虫蚁剔络(辛咸通络):病邪在络日久,气血交结成形,非峻剂可效,叶桂用虫蚁类辛寒之品取其走窜之性,搜剔在络之邪,松透病根 20、吴瑭(吴鞠通)

清热养阴法:①清表热三法:辛凉轻剂(桑菊饮)主治:太阴风温(卫分证),热伤肺络,咳嗽、身不甚热、微渴;治法:辛甘化风,辛凉微苦,降卫分之逆; 辛凉平剂(银翘散)主治:太阴风湿(肺卫证),风热伤肺,泻热伤津,但热不恶寒,口渴;治法:轻清轻扬,化卫分之秽

辛凉重剂(白虎汤)主治:太阴温病(肺经气分),热重伤津,脉浮洪,渴甚,大汗,舌黄,面赤,恶热;治法:清热保津,清气分之燥

②清里热三法:清络法(清络饮)主治:暑温汗后余邪不解,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微胀,目不了了;治法:辛凉芳香法,轻清入络

清营法(清营汤)主治:邪热入营,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治法: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

清宫法(清宫汤)主治:热入心包,闭阻心窍,神昏谵语;治法:咸寒甘苦法,清膻中心包之秽浊湿邪,补心中失气

③养阴三法:一甲复脉汤(养而涩之)主治:下焦温病,伴滑脱之象,大便溏;治法:咸寒兼涩法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

二甲复脉汤(养而镇之)主治:热入下焦,肝风欲动,脉沉者,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治法:咸寒甘润法加减复脉汤加牡蛎、鳖甲

三甲复脉汤(养而济之)主治:热入下焦,累及于心,

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詹詹大动,甚则心中痛;治法:咸寒甘润法加减复脉汤加生龟板 21、王士雄

论暑:暑为阳为热;

暑独盛于夏,火四时皆有; 暑多兼湿,非暑必兼湿; 暑热易耗气伤津;

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 22、庞安时

寒毒说:病因: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外因是寒毒

外因寒毒;内因辛苦之人,扰动阳气使得寒毒与营卫搏结 发病:发病与否取决于正气的强弱

勇者气行则己,正气强盛阳气充沛则足以抵抗寒毒而不发病 怯者著而为病,正气虚弱阳气不足则不能抵抗寒毒而发病 温毒五大症:

青筋牵——筋脉牵急,先寒后热 赤脉费——身热皮肉痛起

黄肉随——皮肉强痹,颈下结核 白气狸——乍寒乍热,暴嗽呕逆 黑骨温——里热外寒,腰痛欲折 23、缪希雍

治吐血三法:宜降气不宜降火 宜行气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内虚暗风说:类中风;阴阳两虚,阴虚为多 24、王清任

补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补气药+活血药

益气为主:重黄芪4~8两,大补元气,使气足血行 活血为辅:轻桃红各一小钱,不在逐瘀,而在活血通络 适应症:气虚→血瘀

理气活血法:理气药+活血药

在外: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麝香、葱姜酒通窍行气 在内: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柴桔牛枳通降胸胁之气 膈下逐淤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元胡、香附、乌药、枳壳调理肝脾之气 25、陈自明

妇产科学的贡献:使妇产科学初具规模 重视气血 调摄冲任 脏腑辨治 26、唐宗海 血证的治疗

治疗原则:和法为第一良法

调气(降逆泻实)补气(补虚升陷)

治疗措施:止血(第一要法)不仅止溢出之血还要止脉中未出之血

气火上逆→泻火→泻心汤+大黄(推陈致新、损阳和阴、活血化瘀、止血不留瘀) 气无所附→补气摄血→独参汤

消瘀(第二要法)血止之后,离经未出之血为瘀血,内溢于脏腑、经络肌奏,失去了生理作用,久则变生他证

宁血(第三要法)止血瘀消之后,气不安则血不安,往往隔数日复发,须及时安定气血,巩固疗效。宁气即宁血

补血(第四要法)血属阴,脱血→阴虚阴虚阳无所附→阳虚 应以补虚善后收功 区别阴阳 注重补肺脾肝

炙甘草汤为补血第一药方 治血禁忌:

①忌汗血汗同源→重亡津液气最难敛→血随气溢止宜和散→敛散两施 ②忌吐气机上逆→助其逆势,气上不止 最忌动气,病时病后,内不可吐

③慎下气盛火旺,可泄热宁血脾胃已伤,不能妄下 27、吴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