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7:1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本文我从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游戏情境等方面探讨如何创设课堂中的有效情境。

【关键词】有效情境;故事;生活;活动;游戏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正在学的内容感到好奇,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产生学的欲望,积极思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乐学——会学——勤学”的必然途径。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制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时,他就不再有兴趣。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而毫无意义时也同样没有兴趣,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高。即“思维活跃在疑路的交叉点”。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1.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

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

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 (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 (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2.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生活情境相联系。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了一个“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安排哪位球员点球”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发学生讨论:从“谁进球最多”到“失球数谁最多”,再到“进球的可能性高”导入百分数意义的学习。教者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不断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研究、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枯燥呆板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

3.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再如:华应龙老师教学《圆的认识》,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宝物的位置,只要是距离左脚3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为什么是一个圆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圆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对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中采用游戏,也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欢乐氛围的高潮环节。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主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掌握了“元、角、分”的转换。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两人为一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统计输赢的情况。学生乐得得意忘形。知识就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得以巩固,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应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

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使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的数学课堂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由于这些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学生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更加主动了。情境教学设计策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地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以此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