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人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22:48: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记叙文的人称

在记叙文中,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时用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叙述,“我”是当事人、目击者,讲“我”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感,“我”即成为叙述的对象,便为第一人称。通讯报道、新闻故事、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传记、家史、日记等,一般情况下,人称“我”即作者本人。但是记叙性文艺作品,如小说、说唱故事、部分散文等,第一人称的“我”,则是作品中的人物。如回忆录《潘虎》中的“我”,则是作者邓洪;如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孔乙已》中的“我”,则是作品中的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文章中的“我”是否是作者,要看实际情况和文体性质,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人称的叙述,面对读者讲自身的经历,自已的所见所感,娓娓而谈,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使人感到真实亲切。但是不易表现“我”以外的事,难以对“我”自身作褒贬的评论。

这样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以我的所见所感写的。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叙述,这样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如《再见了,亲人》是以第二人称写的;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亲爱的朋友,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其中的“你”是称代读者。颂扬、缅怀、悼念性的记叙文,往往出现“你”、“你们”的第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用“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他怎样,

怎样”,把人物和故事传达给读者。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的作者是李庄,他以第三人物的口吻,站在局外人的地位,客观地叙述了任弼时同志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崇高品质。这样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但是第三人称不易表达作者自已的思想感情。

【例文】

1、再见了,亲人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

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练习作业】

1、 叙述人称的种类: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各有什么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