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0:47: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实验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目的要求

1.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2.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3.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那么它们对有机物是否具有分解作用?

2.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 二、猜想假设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 三、设计实验

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比较分析结果,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原理:

土壤微生物能通过分泌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淀粉遇碘变蓝,可用碘液检测淀粉是否被分解。

土壤微生物能通过分泌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还原性糖(麦芽糖),还原性糖遇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新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

大烧杯、厚纱布、玻棒、滴管、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 二、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人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人等量??淀粉糊????? 。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

.

.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4斐林试剂。? 。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三、结果记录 项目 实验结果 a1试管 a2试管 b1试管 b2试管 四、实验结论 土壤浸出液 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 为????????????? 。 五、实验评价 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误区警示 1. 试简述此实验中需要过滤土壤,而不直接加土壤颗粒的理由。 解析:过滤土壤是为了排除过多的土壤杂质,以得到富含微生物的土壤浸出液,如果直接加土壤颗粒会加大对照组实验的难度,使实验的结果难以分析。 2. 实验中需要加入碘液和斐林试剂,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解析:要用两支滴管分别来吸取碘液和斐林试剂,不要混用;每滴一滴试剂都要震荡试管,斐林试剂加入后需要用酒精灯加热,要注意试管与酒精灯火焰的距离,要让试管受热均匀。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控制变量,让实验组和对照组除自变量以外的条件一致? 二、探究创新 有关分解者作用的探究,最好是在实验室进行,还是室外进行? 实验过程 三、结果记录 项目 实验结果 分解,产生还原糖。 .

a1试管 不变蓝 a2试管 出现砖红色 b1试管 变蓝 b2试管 不出现砖红色 四、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

五、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假设成立。如果不一致,则假设不成立,要总结一下经验,找到造成与预期的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出在哪里。 问题探究

一、因为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这个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实验组是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是加蒸馏水,其它条件要一致,这样就能保证此实验的结果是由这一变量造成的,而与其它条件无关。 二、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它们可能影响你的判断。因此,有关分解者作用的探究,最好在实验室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实验变量。 斐林试剂配制方法

将36.4gCuSO?.5H?O溶于200mL水中,用0.5mL浓硫酸酸化,再用水稀释到500mL待用;取173g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71g NaOH固体溶于400mL水中,再稀释到500mL,使用时取等体积两溶液混合。 使用斐林试剂检测 还原糖:

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混合均匀,甲液量较多,乙液只需少量。然后再注入)。【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十八页说的是“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3: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4: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核糖、葡萄糖、果糖(还原性糖)均为砖红色沉淀;蔗糖、淀粉无变化(因为蔗糖、淀粉为非还原性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