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4:31: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

1

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危磊《?大团圆?审美心理成因新探》)

1.下列关于“大团圆”审美心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

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

局有时甚至借助梦境呈现。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

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 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它促进了

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对四季往复、日夜交替、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的体认中,智慧的华夏初民形成了

“乾为天,为圆”的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

B.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

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

C.“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

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

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圆的传统观念积淀着华夏初民天圆的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社会、人

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

B.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老子》一书“九九“循环往

复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关系。

C.“圆智”“圆寂”“圆圆海”等佛教词汇中的“圆”都有“圆满”“大美”之意,佛家

的轮回思想、因果说其实都是一种圆之思维的反映。

D.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因果轮回等思想中都有“圆”的观念的体现,

这几个哲学流派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目。(12分)

2

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 杏林漫山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梁伯强勤勉好学,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臵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