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34: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猴王出世》课堂实录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周小均

一.预习反馈,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21课:猴王出世。课题

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章。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请学生回答,评价:字正腔圆,词语的解释也很准,怎么理解的?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推想。 2、梳理情节

课文选自长篇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只有四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故事情节。出世——探洞——称王 3、关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回答

师:初读课文,这石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 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猴王的形象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细读猴王出世,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石猴的出生(不一般、神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猴王出世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生动描写石猴的句子。

2、读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批注在相应的文字旁边。

发现排比——读排比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动词+名词——读出节奏、跳跃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

师:老师也写一个(师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三、细读“探洞”和“称王”,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默读“探洞”和“称王”这两部分。 勾一勾:用横线勾画出石猴语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