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4:32: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代汉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

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

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 其\\箕要\\腰 昏\\婚 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

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1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12、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亦、本、末

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

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二、选择题

1、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晋侯饮赵盾酒。B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2、下列加线词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B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C失期法皆斩。D彼秦者??虏使其民。 3、下列句中,“且”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B若属皆且为所虏。C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D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4、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利泽施乎万物。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C子产而死,谁其嗣之?D未至,道渴而死。 6、下列词语属于“古义轻今义重”的是( )。A诛 B感激 C怨 D病 7、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B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C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D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1

8、下列句中,“曾”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谁谓河广?曾不容刀。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C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D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9、下列副词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窃 B惠 C忝 D猥 10、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闻沛公慢而易人。D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11、下列句中,“微”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微禹,吾其鱼乎?C是日,微樊哙奔入诮讓项羽,沛公事几殆! D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B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13、下列句中,“仅”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初守水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B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C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D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14、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 D《古汉语虚词通释》 1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 A错 措 B睹 覩 C置 寘 D沽 酤 16、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17、“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 ...

19、下列加线词中,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B(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乎?C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20、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B水浅而舟大也。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1、“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 22、《荀子·富国》:“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其中“荤菜”的意义为( )。 A肉蛋类 B蔬菜类 C鱼虾类 D葱蒜类

23、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 响:回声-声

音 B色:脸色-颜色 C狱:案件-监狱 D坟:土堆-坟墓

24、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2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26、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式的是()。A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7、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

2

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28、对“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分析正确的是() 。A正常语序 B是作宾语前置 C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D代词复指前置 29、“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中的词类活用类型是 ()。A名词用如动词 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

30、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三、简答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

(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

2、普通名词作状语表示的意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表比喻(2)表示对人的态度(3)表示处所或工具;

3、区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2)使动用法涉及到动词、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涉及到名词、形容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4、写出下列汉字的本义。策 表 纲 获 集策:马鞭。 表:裘的有毛的一面。 纲:提纲的总绳。获:猎获。 集:鸟停在树上。

5、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先通过字形分析;再在文献中找到证据。如“習”,《说文》:“数飞也。”《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7、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表示比喻;表示处所;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对人的态度;

8、句尾语气词“也”、“矣”有什么区别?“也”表示判断肯定语气;“矣”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也”是静态的;“矣”是动态的。 9、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每一条件至少举一例)。 答:(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3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 10、简述“则”的几种用法。

答: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梦溪笔谈·活版》)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如: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逆接关系,可理解为“可是”、“却”等。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1、根据“六书”的造字方法(实际上只有四种),给下列汉字归类。

信 鱼 采 一 莫 英 首 末 河 鹿象形:鱼 首 鹿 指事:一 末 会意:信 采 莫 形声:英 河 12、写出下列汉字的本义。

城 朝 兵 戒 引城:城墙 朝:早上 兵:兵器 戒:警戒 引:开弓 13、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每种至少举两例)。 答: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坐着打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14、举例说明有标志式被动句的类型(每类至少举一例)。 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 “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4

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特点:①“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②不能没有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特点:①“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②可以没有主动者。③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 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

“见”。“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特 点: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点: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②能引入主动者。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15、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16.指出下列词的本义

表 端 管 集 临 裘的有毛的一面2站得直3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4鸟停在树上5俯视 17、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