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5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6 0:04: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五讲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塑造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 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2.角色混乱:个体还不完全清楚自己是谁或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人格的掩饰性: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

4.成人感:所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自卑感萌芽于少年期, 容易产生在青年初期. 自卑的人常常有着强烈的防卫心理.

6.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里,经过思维加工和实践验证,形成个人对生活的自我体验,由此产生出个人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它强烈地支配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对塑造个人良好的人格特征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事业成败

8.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

9.积极人格:对人生的价值、态度、责任以及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情操等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态度取向和行为表现

10.人格塑造: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埃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所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C)。

A.勤奋对自卑 B.亲密对狐独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主动对内疚 2.同一性发展的最低状态是(C)。

A.同一性获得 B.同一性早毕 C.同一性迷乱 D.同一性延缓 3.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B)。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4.下面哪一项不是青少年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A )。

A.社会性 B.从闭锁性走向自卑感 C.成人感 D.自尊感

5.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熟,开始主观地、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这体现出价值观的什么特点(B)。 A.主观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社会历史性 三、填空题

1.人格包含两层含义,其是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其二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2.同一性是个体的自我统合,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及连续的能力,同时合一与连续的感觉也要与个人所在的环境相配合。

3.青少年的主要情绪困扰表现为自卑感、抑郁、情绪不稳和对异性交往情感的控制等方面。

4.玛西娅的延缓期是指形成同一性的过程,在做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可能的选择进行探索的时期,处于延缓期的个体强烈地被探索与遵从所困惑。 5.价值观萌芽于幼儿期,主要是接受社会既定的价值。 四、判断正误

1.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 2.同一性延缓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

3.小学生开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 ) 4.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正接近成熟。他们能够独立地从个性品质评价自己,基本形成自我批评的态度,他们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

5.青少年价值观学习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先有价值感,而后有价值观,进而建立价值标准,最后才能作价值判断。(√)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答: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 “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是开始关注 “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2.如何理解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E.H.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重视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他针对人格在人生全程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其心理社会危机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个体人格在一生中的发展会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个阶段相互依从,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实现要依赖于早期各发展阶段任务的实现。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每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和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每个心理社会危机的解决及其解决方式对于个体后继的心理社会发展与人格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在一生中,个体人格发展会经历以下八个阶段。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trust vs. distrust, 从出生到1.5岁)阶段2:自主对羞怯与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1.5~3岁)阶段3:主动对内疚(initiative vs. guilt, 3~6岁)阶段4:勤奋对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6~11岁)阶段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n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12~18岁)阶段6:亲密对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18~35岁)阶段7:繁殖对停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35~65岁)阶段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 65岁以后) 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答: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同一性是个体的自我统合(self-synthesis),是指个体寻求内在合一(sameness)及连续(continuity)的能力,同时合一与连续的感觉也要与个人所在的环境相配合。换句话说,自我同一性是个体面对新环境时将过去经验连续下来的感觉,是对自己目前的知觉与对未来期望的统整,同时接受自己与自己所在的群体。

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个人的外表,包括衣服、化装、走路方式和穿着方式等,与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的是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另一个认同危机是性别认同危机,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经常会说他们继续去学校的原因是要与朋友们在一起或是想接近他们迷恋的某个人。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为上学给出这样的理由是正常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轻松的性别表达方式以及借助友谊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还表现为,青少年会努力地去发现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模仿自己所崇拜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在整个青少年期,学生会与他们所崇拜的媒体人物的外表和行为竞争,也会与现实生活中他们所处的朋友团体里的成员竞争。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对青少年期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4.如何塑造和建构青少年的积极人格? 答:(一)深刻体验自我,准确评价自我人格

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里,经过思维加工和实践验证,形成个人对生活的自我体验,由此产生出个人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它强烈地支配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对塑造个人良好的人格特征产生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事业成败。作为中学生,首先要做到自知,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要了解自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认识自己人格中的首要特征、中心特征和次要特征。 (2)通过人格测查,对自己人格作初步了解。

(3)通过他人评价,对其人格进一步分析,不断深化认识自我。 (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人格

成熟的人格,并不意味着人格的完美,但它对人生的价值、态度、责任以及生活方式、

思维习惯、道德情操等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态度取向和行为表现。对于中学生个体而言,塑造良好人格应注意做以下几点: (1)建立积极正常的情绪生活。 (2)加强意志锻炼,增强挫折耐受力。

(3)自觉检查、修正人格弱点,培养健康人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