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6 2:5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广袤的俄罗斯的土地上生活着鞑靼人、印古什人、车臣人、突厥人等120多个民族,而苏联的民族问题也由来已久。沙皇为了实行严格有效的控制,采取了对被征服民族实行残酷压迫与奴役的政策,统一文字、货币、语言、文化,企图用俄罗斯的文化来同化其他非俄罗斯民族,然而,其政策的实行非常野蛮,非俄罗斯民族同国家和政府的矛盾非常尖锐。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意味着苏联也是首个要运用社会主义原则来处理民族问题的国家。显然苏联在民族政策的制定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的迅速解体。

苏联民族矛盾不仅存在于俄罗斯民族与非俄罗斯民族之间,还有各非俄罗斯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利益分歧,再加上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的矛盾,苏联的民族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的特点。

其实在列宁时代,苏联的民族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列宁总是承认民族的自决权,将各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及时地发现问题,善于做各个民族的思想工作,促进了革命队伍的壮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而且还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势利导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然而其后的继任者并没有继承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认识高度,无论是在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族问题上几乎都有相当大的错误。斯大林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大党主义,不断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敌我性质的阶级矛盾处理,既激化了阶级矛盾,又激化了民族矛盾。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都试图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犯了冒进的错误,硬将远未达到的社会主义时期和民族过程的融合阶段结合起来,结果人为地刺激了民族矛盾,也为西方的和平演变提供了突破口。

而戈尔巴乔夫采取提出的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口号,揭开了苏联各民族之间旧时积怨的伤疤,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原本已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迅速趋于尖锐和激化,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乘机崛起。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能人为地去实现和加速。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方面,苏联领导人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由于对民族心理素质问题过分漠视,导致大俄罗斯主义、大党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大行其道,过分强调全局利益而抹杀其他民族利益。

历史证明,一个政党和国家如果忽视对民族问题的重视,认不清本国的国情,不能成为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从现实出发找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点,就不可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也不可能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同样,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民族问题的视角来总结其深刻的经验教训,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苏联的改革政策失误与联盟解体

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和苏维埃的缔造者,斯大林则将苏联建成了上世纪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他们都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进行了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强大的。而社会主义体制和苏维埃国家的崩溃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解冻和伟大的十年,其后的改革无疑都是失败的,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硬性计划经济体制在经过了战时的特殊阶段时,取得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苏联工业化近50%的资金都是源于对农业的盘剥,在社会进入平稳的道路时,最大的矛盾就是要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求,但是领导人的改革总是切不中要害,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在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党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变化:裙带关系、宗派主义、思想压制、强行推行唯意志论,对别国共产党横加干涉,主观指定共产主义的期限,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国家凝聚力已丧失殆尽,国家的剧变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国家建设理论的角度来说,苏联的解体源于僵化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修正主义,在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上也没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没有解决好机制创新的问题,我们必须吸取苏联在这方面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坚决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避免僵化、教条、错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前苏联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一直存在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一直到戈尔巴乔夫,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为己所用,使苏共始终未能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未能正确估计苏联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违背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