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0:40: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 2、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孔子核心思想: “仁”。

6、墨家创始人: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7、儒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8、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9、道家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庄子主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10、法家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预习提纲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老子

⑴ 学派的创始人, 后期楚国人

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 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 ”。 ⑶学说著作: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⑴ 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

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 ”,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 ”;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 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 》(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 学派 儒儒家家 人物 孟子 著作 《孟子》 思想主张 、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道家 墨家 庄子 墨子 《荀子》 《逍遥游》 《墨子》 “礼治” 治国要顺应 和 主张“ ”“ ”,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 权威,建立 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4.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仁政,礼治

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知识梳理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民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论著:《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学派: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经历:

1、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

2、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 3、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孔子核心思想: “仁”。

“仁”解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的学生,先后培养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孔子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了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思想论著: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形成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墨家:

创始人:墨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儒家: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主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法家主张: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战国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观点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相互抨击、辩论,也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步习题:七上第8课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艺术地再现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其中“圣人”指的是( )

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

2.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互爱互利、兼爱、非攻”。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

3.儒家学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历史影响极大,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包括(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荀子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4.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A. 兼爱、非攻B.“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 祸福相依D.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有关“百家争鸣”的看法不准确的是( )

A. 形成了一种学术繁荣的局面B. 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学术研究、辩论的氛围 C. 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需要新的学说和理论来支撑 D. 当时社会比较发达,这些思想家有许多空闲时间去思考

6.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提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