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词义变迁的地域文化透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31: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言词汇词义变迁的地域文化透视

作者:曹玉瑶 殷昊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

摘要: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山东、东北间的移民史使得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存在高度的同源性,而在各自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两种方言又演变为两种既相似又有所区别的方言。词汇是语言的重要建筑材料,对两地词形相同、词义相近的方言词汇加以比对分析,可以透视出两地区间各个层面的地域文化差别。在词汇文化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研究不同义类词汇的数量和比例,亦可宏观地把握两地地域文化的异同。这种对地域文化差异极为敏感的捕捉,不仅有助于我们探索地域文化对方言流变影响的一般规律,也是方言的文化意义所在。 关键词:方言;方言词汇;山东;东北;地域文化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也渗透在语言之中,二者相依相存。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亦是如此。本文通过对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相联系词汇的比对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透视方言词汇背后两地地域文化的异同。 一、 研究背景

(一) 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的高度同源性

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存在高度同源性是学界共识,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一,两地间人口迁移的历史是两地方言存在同源性的历史渊源。清末民初之前,东北地区的语言曾是以满语为标志的少数民族语言。随着以“闯关东”为代表的移民热潮,东北地区的方言词汇系统被极大地丰富。其中,山东移民占比高达70%至80%[1]。人口是语言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山东移民以其极高的比例,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其二,两地现存方言词汇间的联系是两地方言存在同源性的直接证明。语言有其相对稳定性,即便是对环境最为敏感、变化最快的词汇,其演变发展也有迹可循。因此,现存词汇间的联系可以直观体现出语言的同源性。在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存在大量彼此相同、相近却有别于北方其他次方言区的词汇,这说明,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存在较深的联系。

结合两地间的移民历史以及现存方言词汇之间的深刻联系,可以认为,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高度同源。

(二)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共变性

语言不仅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绝对变化性。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涉及到地理、时代、心理、认知等等各方面,其中,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其流变更多的则是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因此,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共变性,语言的演变与文化的发展是平行共变的。那么,“观察和分析语言的变化,特别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语汇--的变化,去探究社会生活图景和变动,从而概括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应该是社会语言学的艰巨而又有意义的任务”[2]。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由于山东、东北方言的高度同源性,研究两地方言词汇的差异,也就是研究方言词汇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演变发展,便可以透视出山东、东北两地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

二、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方言词典作为词汇语料的来源,比照山东、东北两地的方言词汇,结合田野调查,筛选出形同义同和形同义近的词汇,并对其进行义类整理。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探究方言词汇背后的地域文化异同。

在词典的选取上,由于缺少整本的山东方言词典和东北方言词典,故采用权威性较强,且方言点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作为参考词典,在比对整理了济南卷和哈尔滨卷中相同、相近词汇后,还排查了代表北方其他次方言区的牟平、太原、洛阳、西安分卷本,排除与北方其他次方言区相同的词汇,整理得出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相联系词汇词表,共计189例。在此基础上,参考该词典附录的义类索引对词表进行了义类分类整理,并将分类后的詞表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词表。

地域文化对方言词汇的影响不仅在具体词义变迁中有所体现,还可以从词义变迁的规律性上宏观把握。因此,本文以义类分类词表为基础,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分析词义变迁背后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域文化异同。从微观上看,分析两方言间形同义近词汇词义的具体差别,联系两地客观的地域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因素在词义变迁中的作用。从宏观上看,通过统计各个义类下形同义同词汇和形同义近词汇所占的比例,可以大致掌握不同义类词汇易变性的不同,进而分析两地地域文化的异同。 三、 词义变迁的微观透视

“从研究语汇的出现,变化,派生,消失等语言现象着手,去探究社会生活变动,是有可能的,有必要的,而且会取得很有意义的成果。”[3]这种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即是研究具体语汇的变迁,以透视出其背后的文化细节。我们在对山东、东北两地形同义近词汇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许多词义相似而有所差别的词汇,其词义变迁背后均能透视出两地地域文化的差异。在诸多地域差异中,地理、生活、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差异对词义变迁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地理差异

地理位置的差异是山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基础性差异,对方言词汇在两地各自的发展变迁起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两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等地理因素差异本身就构成了两地方言使用环境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两地方言词汇的词义变迁。另一方面,地理因素的差异更是会导致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间接影响到方言词汇的词义变迁。对比两方言间一些典型的形同义近词汇,其差异背后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见一斑。(见表1)

“挤巴”一词在东北方言中,缺少了山东方言中“狭窄,不宽绰”的引申义。作为一个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词,这种词义缺失反映了其背后使用环境的缺失:东北地区平原辽阔,物产丰盈,地广人稀;山东地区相比之下人口更加稠密,多丘陵地形,水旱灾害频发。因此东北地区相对缺少“狭窄,不宽绰”词义的使用环境,是为该词词义缺失的重要原因。

“母子”一词在东北方言中衍生出了“栽种马铃薯所用的切开的带芽眼的马铃薯碎块”的词义。这种词义衍生现象很直观地反映出两地在地理差异基础上形成的农业生产差异:山东地区的马铃薯种植规模很小;而东北地区则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都有大规模的马铃薯种植。基于农业生产的使用需要是这一方言词词义衍生的重要原因。 “老来少”一词在两方言中词义的差异更为直接地体现了两地的地理差异。该词在东北指一种观赏植物,即三色苋;在山东则指一种菜豆,即芸豆。显然,两地植物分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这一词义差异。 (二)文化习俗差异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不同地区方言词汇的词义变化产生影响。(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