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讲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7:31: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旅行中理解建筑

“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摘自《安藤忠雄论建筑》

之前下载的建筑学专业推荐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这本书相当于安藤的演讲录,用口头语言记录了安藤的建筑思想。这种口语表达形式,读者可以读得很轻松。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 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 【序】——构思的源泉 1.1 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

或其他共同存在的事物。否则,“革新派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保守派,形成与新的革新派对立的局面,这种状况也许在历史上已经重复了多次。”

1.2 设计师的思考

安藤在这章讲述了他学习感悟建筑的历程。从对日本的传统建筑、历史、社会的关注再到欧洲旅游经历,再到对当代建筑思潮的评价,一步步阐述了自己成长过程对建筑的感悟。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成功的设计师,安藤都在思考那些领域,他关注的仅仅是建筑本身吗?

人的生存是为了生活,为了思考。譬如旅行, 1.3 安藤的建筑思想

安藤的建筑思想在这章中逐步地呈现。安藤似乎并不反对K·弗兰姆普敦用“批判地域主义”概念评价他的作品。 K·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概念,是针对标准化的粗制滥造的普遍注意现代建筑,特别是针对只有普遍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现代主义提出的。

提倡地域特点,场地特性的体现成为了关键。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用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都是设计所要承担的“责任”。

号召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风土、自然、或者人的行为生活、社会历史的行动已经不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我们一直延续着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安藤的成功之处并不是他提出了这个理论,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突破点去实践这个理论:在材料和技术上运用了现代的普遍性手段,并引入了固有的风土和自然,做了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影在建筑上的尝试。也就是运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语言,以及几何学构成原理,使建筑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普遍性,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的手法。这是针对社会均质化现象的抵抗。

2 【第一讲】——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 2.1 现代大尺度设计的思考

近年来城市中,巨大尺度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设计的尺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必然的。随着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扩大空间而不考虑细节会导致建筑失去人性,于是对于“庞然大物”的反思也应运而生。综合体概念在建筑、规划界日益流行,大尺度设计中各部分既是整体的

一部分,同时又是独立的。但无论如何,建筑物过大,其外观立面设计几乎与内部没有关系。同时,从空间感受上说,当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集合体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人们其实很难去判断它的好坏,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不再符合立面反映内部功能或结构的原则,内部与外部是出于一个分离的状态。

人们对大尺度设计很难做出判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尺度很难被视觉感知。例如一个50平米的方形场地,人很容易能感受到它的形态,当场地扩大五万平米时,空间超越了人的视觉感知。这时候,空间的具体形态,是方形还是三角形已经不会对人造成强浓烈的感受。这时候什么取代了形态的地位呢?联系我们日常感知,质感、细部、温度、记忆联想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

2.2 继承传统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思考传统,书中提及到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因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另一个是继承非形态的精神的方法。丹下健三赞同前者的观点,将非谨慎的传统形式现代化地继承下来,而安藤则赞同后者,人为继承的应该是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具体形态。

乍眼看去,貌似安藤说得更有道理。因为形式总会有过时的时候,正如上面提及到的,当今的尺度已经和原来建筑的尺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唯有沉淀下来的精神或场地的元素能带来一些共鸣和启发。但这并不代表继承传统形式的方法是错误的。书中提及了丹下健三的两个建筑实例,香川县厅舍和逛到和平中心。仔细观察其建筑形式,他继承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建筑造型具有古典建筑特有的韵味,平稳而朴实,而且具有地域特色。再看看贝聿铭设计的多个建筑,包括苏州博物馆不也是一个成功继承传统形式的例子吗?

所以,这两个方法其实分别是以一实一虚的方式来继承传统。传统形式过去是文化的载体,今天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体现,设计的最终体现是形式,而传统形式的启发是最为直接的。而继承精神和场地元素的方法,则会有更多的形式可能,但设计师本人的风格则需要从另外方面养成。安藤的建筑一看就知道是他的设计,人们看到的第一判定标准并不是他对精神的继承,而是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体。他在继承精神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前,首先明确了自己的风格,于是他可以大声宣布他支持第二种方法。个人风格和精神继承两者结合,才能成为具有安藤特色的设计作品。在没有培养出这种风格道路之前,在两种方法间取得一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