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14: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建湖中专2016年春学期高职部期末考试

2014级哲学与人生试卷

命题人:赵媛 考试时间: 45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名词解释:(12分每小题4分)

1、客观实际 2、规律

3、自觉能动性

二、单选题(30分每小题2分) 4、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客观实际; B.机遇; C.家庭条件; D.个人的亲朋关系。 5、《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尊重客观规律; B.人必须自信自强; C.客观规律是可以打破的; D.人具有发明创造精神。 6、“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7、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8、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强调“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其中“法”指

A.物质的客观性 B.意识的能动性 C.事物的规律性 D.实践的历史性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体现的道理是 A、世界观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是否正确 B、思维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是否正确

C、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 10、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了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1、《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12、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13、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 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1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D、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16、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总是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内因

17、 “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 )

A.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 B.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丑恶的 C.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D.理想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18、没有望远镜,伽利略不能发现银河系;没有显微镜,就不会有后来的细胞学说;没有强大推动力的火箭发动机,也就没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这段话是说( ):

A.社会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自己岗位上埋头苦干 C.实现人生价值要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30、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3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判断题 (10分每小题1分)

19、世界上有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而有的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 20、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 ) 2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22.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得事物 () 23.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 () 24.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 25.任何事物都可以孤立存在 ()

26学习哲学与人生,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27.想问题,做事情,凭主观愿望,就能成功。 ()

28.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不考虑社会发展实际,使自己的主观愿望适应时代潮流就行了。 ()

五、材料分析(24分)

32.材料一:淮河流域一次次的污水事故让下游的众多养殖户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村民饮水困难??近年来,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导致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正不断加剧。 材料二:由于治理污染可能影响GDP的的增长,进而可能影响政绩考核,一些地方宁要经济“畸形繁荣”,不要健康发展,造成环境监管失控。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许多环保问题久拖不决。

材料三: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污染企业开始转移。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

四、论述题(24分每小题8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考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29、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于强烈的发展愿望,仍在重蹈覆辙,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三高”(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企业。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污染项目的转移埋下了环保冲突的隐患,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在新的地方重新爆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说明应如何认识环保冲突事件的频发。

2

《哲学与人生》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哲学名词:(12分每小题4分)

五、材料分析(24分)

32.①环保冲突事件频发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恶果。(4分)②事

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许多环保事件久拖不决,既因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更因政府外在监管的缺失。(4分)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进步;某些欠发达地区吸引“三高”企业,重蹈覆辙,体现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8分)④地方政府应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一长远利益的关系,以人为本,及时解决环境隐患;企业要增强创新精神,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经济一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分) 1、客观实际:存在于我们一时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实际状况,即事物 自身的属性和特点,

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 2、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自觉能动性:人能动地反映世界,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

映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只要答案与问题题干相符,不需拘泥于标准答案,都可以赋分 二、选择(单项)(3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A C D A C A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D C D

三、判断正误 (10分每小题1分)

19、×20、√ 21、√22、×23、×24、√25、×26、√27、×28、× 四、论述题(24分每小题8分)

29、(8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互联网现象应做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强

调一点;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4) 互联网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出现的支流问题,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4)。 只要答案与问题题干相符,不需拘泥于标准答案,都可以赋分 30、(8分) 加强法制,加强管理。党和国家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运用市场机制和法律、行政手段规范网络。(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4) 只要答案与问题题干相符,不需拘泥于标准答案,都可以赋分 3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8分) 首先,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

其次,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 再次,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 只要答案与问题题干相符,不需拘泥于标准答案,都可以赋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