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7:40: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学生早恋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在校期间恋爱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早恋现象,是中学生个体、学校、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必须从多维度加以分析。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一条有助于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早恋动因的心理分析

尽管促使中学生早恋的因素很多,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是中学生早恋问题出现的生理前提。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18岁之间,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和渐趋成熟促使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知识的丰富,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朦胧的早恋心理。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开放

环境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也在逐渐提前。这是中学生群体中出现早恋的生理原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中学生恋爱问题产生的内在动因。中学生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和趋于成熟必然会影响其心理的发展。在中学生群体中,与异性交往主要有以下几种心态:

(1)渴望纯真的友情与爱情。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经过较长时间了解和相互往来的异性同学之间,他们大多数既渴望纯真的感情,又希望学业有成。

(2)怀有探奇求新的神秘心理。这类学生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小,对异性怀有神秘莫测的心理,渴求探知对方的心理奥秘。

除上述两种正常的心态外,应该看到少数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外界或内在因素的作用下,性心理超前激活、膨胀、变形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心理:

(1)变态的竞争心理。中学时期本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求发展的最佳时期,但在中学校园里却发现部分同学存在希望有很多男生或女生追逐以证明其漂亮、潇洒的“慕虚荣”心理,表现出一种不甘落后的竞争心态。这也是近几年来中学生恋爱成风的主要畸形心理之一。

(2)炫耀心理。中学生向往美好而朦胧的爱情生活,这本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中学生过早地或不适当地把谁先找到对象,谁的朋友风度潇洒、超群出众作为炫耀的资本。 (3)从众心理。这是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群体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打算在校期间谈恋爱,但由于周围的同学有“成双结对”的早恋“榜样”,因而影响或触动了部分无心向学的学生。有些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仅仅是怕被人讥为“书呆子”而有失身份,才跃跃欲试的。

(4)“自我价值的试探”,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畸形心理。有少数中学生谈恋爱并非出于渴望纯真感情的实现,而只是把异性的追求或对异性的追求作为体现自己能力和试探自我价值高低的一种手段。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在中学就能谈上朋友,说明自己有本事、有能耐。

3.学校与社会因素

学校和社会中的某些不良刺激是中学生“早恋”现象出现的催化剂。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性禁锢的压抑状态下,学生对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基本常识缺乏,对爱和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改革开放以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关西方性解放的思潮不断渗透到我们的中学生思想之中,以描写爱情、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时间充斥了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不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