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村住房的历史发展谈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必要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19: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历史的见证 发展的必然

----开展农村住房建设的必然性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章丘市农村居民住房的历史发展和

现行农村住房存在的问题的展现,来分析一下现在正在进行的农村住房建设的必然性,农村住房建设的开展是符合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用历史的发展规律来驳斥现阶段对农村住房建设出现的质疑之声。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在住房建设方面投资加大,住房质量也有所改善,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住房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居住环境急需改善。改善农民目前的住房条件依然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内容。政府从农村住房制度入手,开展农村住房建设,对农村建房进行规范和引导,并对农村建房进行扶助,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最本质的需求,从根本解决了当前农村居住方式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然而近期在报纸和网络

上出现了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质疑,认为农民是“被”上楼,甚至有人提出了农村住房建设是领导意志、政绩工程。本文旨在通过对章丘市农村居民住房的历史发展和现行农村住房存在的问题的展现,来分析一下现在正在进行的农村住房建设的必然性。

一、 农村居民住房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农民收入不断变化,以章丘市农村为基础的农房调查显示,农村住房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

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随着农村形势的开始好转,改善居住条件被村民提到了议事日程,有不少农户开始了翻建新居。但总的来看,直至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农村居住形式变化不大。其屋居住形式大致以草房和土坯房为主。这时的农民主要以满足自己的居住为目的,没有其他的更高的要求。

二是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民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农民在满足温饱以后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吃饱,开始倾其所有翻盖新房。这时的主要居住形式出现了突破性革命,墙体混砖到顶,顶部

水泥预制板取代了茅草顶,房前檐设有走廊,用钢筋水泥预制板的立柱支撑。有不少人家还用各种颜色瓷片镶贴门窗,形成华美的外观。这一切虽然给房屋增添了温馨亲切的气氛,但同时也加重了农民自己的负担。

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农名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开始向城镇标准靠拢,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并进行装修。近些年来这种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逐渐取代砖木结构平房的变迁过程,不仅意味着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居住空间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屋内的空间布置更趋向合理化和专门化,大有向城市现代化公寓或别墅发展的趋向。更有经济收入较好的农民在市郊和市区购房,有部分农民已在城镇购房定居。

二、 当前农村居住方式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村居住方式的巨大变迁,是农村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理想追求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在农村居住方式的变迁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状态同时表现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一方面一些地理地条件优越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村居民经过三次建房热潮,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部分农民的居住条件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