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2:20: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答案】 D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译文: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译文: (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答案】 (1)(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
(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3)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
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的争辩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
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语言运用层]
10.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新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6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 【解析】 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11.根据下面的辐射图,围绕“报答”写一段文字,不少于60字。要求:①至少要用到图中的两组对应关系;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导学号:20880096】
【解析】 此图中心话题为“报答”,所给的人物关系有“父母”“老师”“恩人”,所给的“社会”“大自然”为一组,“财物”“精神”为一组,可以选择“老师”或“父母”,然后运用比喻手法,和“自然”联系,解析“报答”的内涵。
【答案】 (示例)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阳光给予花儿营养,花儿以盛开相报;人们给予大树水分,大树以荫凉相报。假如父母是天,那我便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我要驱赶乌云,让天空永远蔚蓝;假如父母是大地,我就是那棵小草,我要越长越茂盛,为大地增添一片绿色。
12.(2015·山东高考)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