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0:22: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略) 2.整体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二、深入探究文本

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

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

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

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