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论文 人际交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3:42: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 学院 2016-2017 学年第 一 学期期末考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试题

命题教师:胡治国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考核方法:论文(成绩比例: 60% ) 要求:

A4开本,在课堂讲授内容及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课程论文。能够紧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通顺。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教师评语:

人际关系的烦恼

摘要:人总是扎堆生活,没有一个人是单独的个体,正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需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适应社会生活。而上帝在创造人类相一致的外形时,却给了人类自由的思想,由此产生了迥异的个性与人格,于是世间就又多了一个避免不了的问题——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我们怎样才能既不伤害他人,又让自己觉得舒心?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人际关系 有效的沟通 冲突处理 信任

(一) 拒绝被孤立

在笔者看过的许多韩剧中,悲情的女主角总是会有一个凄惨的童年——家里贫穷的她被看作是低人一等的“乞丐”,而她的班里总会有一个出生豪门的大小姐,盛气凌人,在这位大小姐的鼓动下,全班都孤立她,甚至唾弃他。无奈女主角只能忍气吞声,而有钱有势的男主角总是会在紧要关头出现,救她于“水火”之中。当然,影视作品存在夸张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被迫拥有“定时定点成为透明人”的超能力的现象。

在笔者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女生“拉帮结派”的现象很严重。班里有这么三五个女孩子组成的“小团体,以一个个性比较强的女孩为首(暂且叫她S)其余几个都很听S的话。不记得是什么原因,笔者小时候非常渴望融入那个小团体。起初她们“接纳”了我,然而没过多久,S就给我安了一个“经常穿裙子,千(方言,形容女孩子过分矫揉造作)”的“罪名”,把我踢出了那个小团体——下课后就聚成一个小圈把我挡在外面,偶尔路过我身边会故意高声说笑,总之我成了被她们抛弃的“成员”。那是一段对于笔者来说比较灰暗的时光,而小时候懦弱胆小的性格,让我做出了现在看来及其幼稚以至于让我后悔至极的举动——每当被她们孤立,我就会去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些自己平时很想要但是舍不得买的小零食偷偷塞给S,然后S就又 “接纳”了我。是的,就这样被排挤,被接纳,一直重复了有一年半的时间。现在想来,那时的笔者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快乐,就算是在S的小团体中,也是小心翼翼地说话,

小心翼翼地行动,甚至开始拒绝穿妈妈买的小裙子,生怕一不小心又被排挤出去。

人际交往分为三种状态i,分别是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儿童状态是放弃一些权利,牺牲一些自由,来换取他人的支配,给予;成人状态是彼此以平等的方式交流,交换;父母状态是通过给予一些支持,理解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很显然,笔者那段时间的状态,属于儿童状态——在那个小团体中,我能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即使自己需要付出一些东西,我也愿意这么做,换言之,那时的我认为付出金钱甚至牺牲自我的痛苦小于脱离团体,被团体孤立带来的痛苦。

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小时候的我个子很矮,黑黑丑丑的,成绩也就一般,跟S她们待在一起,会让我觉得自己也和她们一样,个性张扬,透着一种优越感,而一旦脱离了她们,我就会像是失去了支撑,像是丑陋的人被人揭掉了遮丑的面具,觉得慌乱,茫然。阿德勒曾经提出,每个人天生都是自卑的,自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他们还无法自我调整,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家长从旁开导。而对于已经产生自我意识的的青少年来说,调整自己的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自己,既要正视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自己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成就感,重拾自信心,拒绝过分依赖,拒绝被孤立。

(二) 矛盾冲突的有效解决

人与人交往中,往往因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人喜好等方面的不同,出现矛盾和冲突,即使再要好的朋友和恋人也不例外。而有效解决矛盾和冲突,不仅能减少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时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那么怎么做才算有效解决矛盾和冲突呢?先看一则案例:

高中生Y和W曾是同桌,她们的关系特别好,是闺蜜级别的好朋友,就算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