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6:38: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践课·案例分析
2013级英本、管信本、管险本、口本、预本、护本、药本、中药本、影本各班:
2014-2015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课(8学时)为案例分析,请按下列要求进行:
1、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案例分析占期评成绩的15%。
2、各班学生在班内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也可单独进行),推选出组长,学习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五个,各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并撰写分析论文。
3、案例分析要结合案例进行说道理、摆事实,表述要充分和完整,严禁抄袭。
4、案例分析要交电子版,上交截止时间为理论课讲完之前,由各班学委收齐、打包发至:huashengwang6767@sina.com(王华生老师)
或zhaoyupenghebi@163.com (赵玉鹏老师)
5、从下列案例中任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小论文题目自拟。
案例【1】光是什么?
“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而爱因斯坦却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光的波粒二像性的发现过程。
案例【2】感谢你的敌人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分钟要比西岸的快13米。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一样。
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一年后繁殖到14只,到东岸的10只只剩下3只,那7只全被狼吃了。
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么一群天敌。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为什么“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案例【3】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 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你所要做的是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我的问题是,当你把这张纸对折了51次的时候,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
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过计算机的
1
模拟,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
问题:运动唯物辩证法分析为什么“一张足够大的纸被折叠51次的厚度会达到接近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案例【4】吹落黄花满地金
宋朝,有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人们都称他“苏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见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他为了让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悔悟到自己错了。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吹落黄花满地金”。
案例【5】四月桃花始盛开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庐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四月桃花始盛开”。
案例【6】局长的名字
5年前,赵林被群众推选上任某市人事局局长,要求大家不要称呼他“局长”而直呼其名“赵林”。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赵局长习惯了“赵局长”的称呼,而渐渐地忘记了“赵林”这个名字。
5年后的一天,赵局长在大院里行走,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喊:“赵林”,“赵林”,他愣了一下,没有回头,继续往前走,走了几步,那声音又从后面追过来,他断定不是叫自己,又往前走了几步。后边的那人终于追上了赵局长,当手掌落在他的肩头时,才猛然一惊,脚步随之停了下来。赵局长回头一看,原来喊他的是大学同学许辉。许辉在一个穷县当县长,赵局长觉得他与农民呆久了,少了礼貌和规矩,脸上的表情就有些板,淡淡地说:“你吓了我一跳。”
2
许辉说:“我喊你多少遍,你咋就不答应呢?” 赵局长说:“我以为你喊别人呢!” 许辉愣了一下说:“怎么,你不叫赵林?改名了么?” 赵局长冷冷地说:“叫赵林的多了,谁知你叫哪个?” 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故事中称呼的变化。
案例【7】寂静的春天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场景。书的末尾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春天来了,大地上有几只鸟儿扑棱扑棱翅膀倒下去了,尽管是春天,但整个地球一片死寂,一片寂静,再也没有鸟语花香。
问题: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及其使用?
案例【8】没有煤烤火是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 一个煤矿工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 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 “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问题:上述母子对话说明了什么?其根源何在?
案例【9】空中之争
美国飞机制造业一向雄居世界之首,波音与麦道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控制世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欧洲资本集团为了与美国飞机制造商相抗衡,联合起来组成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德国生产机身,在英国生产机翼,在西班牙生产尾翼,最后在法国总装,把欧洲飞机制造业的各国优势统一组合起来,形成强大攻势。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势头对美国波音和麦道两大公司形成了很大威慑。这两大公司清楚地知道只有联合起来,予以合并,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才能维护自己的实力。这一兼并是争夺飞机制造业全球霸主地位的严峻斗争,它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在欧洲更加引起朝野震惊。在这场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斗争中,欧盟亲自出马对兼并予以干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积极采取措施,与波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竞争。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原是由四家公司组成的一家松散的公司,目前已就进一步加强联合达成协议,将公司合并的为一个组织紧密经济实体,使之进一步发挥联合的优势。
问题:空中之争说明了什么道理?
案例【10】怎样才能救自己
一个年轻人问大师,如果一个人正在遭受苦难和挫折,怎样才能救自己呢? “如果一个人掉进了水里,而自己又不懂水性,怎样才能救自己呢?”大师反问年轻人。 “如果是我,我会一边拼命地挣扎,一边大声地喊救命。”年轻人答。 “但在我看来,你的喊声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大师说。 “为什么呢?”年轻人问。
“你想想看,如果你落水的地方荒无人烟,你喊再大的声音又有什么用呢?”大师说, “退一步说,你的喊声被人听见了,但听见的人不愿前来救你,你怎么救自己呢?再退一步说,你的喊声被人听见了,听见的人也愿意来救你,但愿意救你的人力量太小,无法把你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