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4:08: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作者:冯天敏 李保伟 李立玉 谢 光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05期

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局面,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已成为目前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基于此,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总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访谈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阶段,课题组针对学科教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分管领导和地区主管领导,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问卷在全省12个地市发放,并集中访谈了30所学校的106位教师。截至3月中旬,共发放教师问卷260份,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发放学校领导问卷8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发放市、县主管领导问卷30份,回收4份。由于市、县主管领导的问卷回收数量较少,课题组主要针对教师和学校领导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地区主管领导问卷只作为参考。课题组还根据问卷数据和首次访谈的结果分析,利用网络对部分教师进行了回访。同时,还与聊城大学36位教育硕士(主要构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师、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座谈和单独访谈。

调研结果表明,山东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稳步推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已经基本进入硬件建设后期,今后发展重点在于应用系统的完善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西部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信息化资源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一、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

谈及信息化建设,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都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始介绍,部分教师涉及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情况,大多数农村校的访谈对象都会重点介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和农远工程三个方面概述山东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校校通”工程基本完成

目前,山东省各地市都已经建立了教育城域网,完成了市、区县教育信息主干网建设,大部分地区“校校通”工程已基本完成,部分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乡镇级以上的学校大部分通过校园网或其他形式接入教育城域网。 2.校园网建设存在区域差异

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有47.4%建立了校园网,但地区之间拥有校园网学校的比例差别较大。威海市100%的初、高中和76%的小学已建成了校园网[1],而西部某市只有35.3%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地级或县级直属学校中拥有校园网的比例远远高于乡镇、农村学校。 3.多媒体教室已经普及

在山东,中小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已经相当普及,仅在数量和形式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如,部分市直属学校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条件较差的学校只有1~2间多媒体教室。在形式上,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采用了计算机+投影+银幕的形式,特别好的学校还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沿用了原来配备的电视系统;还有些学校在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配套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4.计算机教室数量有待增加

为了满足信息技术课的开设需要,山东省乡镇以上的中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室。虽然参与访谈的学校中,条件较好的学校的生机比已达到5:1(个别条件较差的学校生机比依然高达30:1),但教师仍普遍反映计算机教室的数量不足。一位来自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教师谈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只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使用,但这两年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开始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计算机教室就明显不够用了。”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山东省非常注重教育资源建设,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多方协作,共建资源

通过学校购买各种资源库、开发校本资源,各地市统筹安排购置教育教学资源,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市、县、学校三级资源库。各地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建设了从试题、教案、优质电教课、论文到多媒体课件和主题学习网站等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并通过城域网实现共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专题网站成为资源建设的热点

专题学习网站适应了新课程理念,在很多地区受到重视。各级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比赛与评选活动,促进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涌现出一批不同形式的专题学习网站,如:提供学科资源和相关链接的资源型专题网站,在各个地市得到普及;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新课程学科主题资源学习网站,在潍坊等地得到大力推广;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专题学习网站,在青岛、烟台等地彰显特色。 3.工具软件资源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在重视各种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山东省各地也开始重视工具软件、平台软件的建设。如淄博地区先后购置了Blog、Wiki、课堂录像分析器、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敏特智能英语学习系统等教学工具软件。 4.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

尽管从整体来看,山东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据调查,87%的地市及县市直属学校拥有多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只有10%的农村学校拥有数字化资源,且类型单一。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青岛、淄博、潍坊等地,基础教育信息网中的数字化资源数量较多,更新也较及时,但西部某市的教育城域网中只购买了2~3种资源库,本地资源也只有少量的教案和试题,更新速度慢,甚至有的栏目只有链接,无实质内容。 (三)农远工程

山东省于2006年启动了农远工程。到2007年底,省内各地农远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基于“三种模式”的教育信息化配备。如聊城市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2007年以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几乎是空白,现在该校已配备了1个多媒体教室、1个有30台计算机的网络教室、1个有5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1台服务器,所有计算机都能接入教育城域网,可以直接使用教育城域网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卫星接收远程直播的教育资源。农远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由于各种配套措施的不足,一些学校远程资源的接收存在问题,还有学校不能及时保存远程直播的资源。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资源依然比较缺乏。

二、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