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23:32: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1122904004 李晓攀
《四库全书 史部 别史类》小序
《汉 艺文志》无史名,《战国策》、《史记》皆附见于《春秋》。厥后著作渐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诸目。然梁武帝、元帝《实录》列诸杂史,义未安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特立别史一门,以处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者。义例独善,今特从之。盖编年不列于正史,故凡属编年,皆得类附。《史记》、《汉书》以下,已列为正史矣。其歧出旁分者,《东观汉记》(1、)、《东都事略》(2、)、《大金国志》(3、)、《契丹国志》之类,则先资草创。《逸周书》(4、)、《路史》(5、)之类,则互取证明。《古史》(6、)、《续后汉书》(7、)之类,则检校异同。其书皆足相辅,而其名则不可以并列。命曰“别史”,犹大宗之有别子云尔。包罗既广,六体兼存,必以类分,转形琐屑。故今所编录,通以年代先后为叙。
注释、(1、)《东观汉记》:纪传体史书,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史事。东观是东汉藏书、校勘、著述的所在。东汉刘珍等人修撰《东观汉记》,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后为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今已散佚不存,有四库馆臣辑本。
(2、)《东都事略》:记载北宋事略的纪传体史书,南宋王称撰。所载事迹,始于太祖,终于钦宗,九朝事迹,计有130卷。洪迈曾将此书进程于宋孝宗,王称因此受赏成为承政郎。
(3、)《大金国志》:记载金朝事迹的纪传体史书,旧题宇文懋昭撰,四库馆臣曾有辨析。《大金国志》记载自太祖阿骨打至金哀宗期间117年的事迹,共40卷。
(4、)《逸周书》:先秦史籍,共十卷,七十篇。此书亦名《汲冢周书》,四库馆臣曾对此问题有所辨析。《逸周书》记载西周史事,体例与《尚书》类似,所载事迹,以年代先后编次。惟其成分颇为驳杂,故不甚受重视。
(5、)《路史》: 南宋罗泌作,讲述上古三代史事,分为《前纪》、《后纪》、《国名纪》、《发挥》、《余论》等共四十七卷。《尔雅》训“路”为“大”,罗泌取
其义,而有《路史》之名。本书推演三皇五帝以上之往事,取材广博,体例不纯。
(6、)《古史》:宋代苏辙作,记述上古史事,由伏羲、神农而至秦始皇,仿《史记》体例而设世家、列传、本纪。苏辙自述创作《古史》,意在“追录圣贤之遗义,以明示来世。”提要认为,可将此书与《史记》相参考。
(7、)《续后汉书》:元代郝经作,九十卷,纪传体史书。此书为郝经被扣留于仪真期间所作,采陈寿《三国志》旧文,改以蜀汉为正统,将魏、吴贬为列传。郝经惜《三国志》之无志,别为“八录”以补其阙。
翻译: 《汉书 艺文志》没有设立史部典籍的名目,《战国策》、《史记》都附见于六艺略的春秋类之中。后来史书创作越来越繁盛,《隋书 经籍志》才在史部图书下设正史、古史、霸史诸多门类。然而《隋书 经籍志》将《梁皇帝实录》(纪梁武帝事)、《梁皇帝实录》(纪梁元帝事)这样的书列入到“杂史”之中,于目录分类的精神为不妥。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特意开辟“别史”一门,专门收纳那些既无法列入正史门类,又不至于归为杂史之中的书。陈振孙这种分类的精神有其合理之处,现在依从陈振孙设立“别史”一类。编年体史书不能列入正史一类,因此按纪年方法编排的史书,都可以列入“编年”这一类。《史记》、《汉书》以下,除了列入到正史之类的史籍外,其他旁出的纪传体史书,如《东观汉记》、《东都事略》、《大金国志》、《契丹国志》,编修于正史之前,对一朝历史的修撰有开创之功。《逸周书》、《路史》这样的著作,可以与其他史籍互相验证。《古史》、《续后汉书》这样的书,可以检查验证其中的不同之处。上述的这些史书,内容上都可以相互借鉴,却不应列入同一门类之下。现在将这些统一归为“别史”一类,就如同宗族内嫡庶有别,互成系统一般。“别史”类史籍涵盖范围很广,各种体例的书都有所涉及。如果一定要以体裁详细分类的话,必然会导致分类琐碎,漫无边际。因此,“别史”一类的书,都按照年代的先后排序。
评议:《四库全书 史部 别史类》共收书20种,存目36种。所收书目体裁各异,依年代先后排序。馆臣称“别史”的名目来源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按《直
斋书录解题》史部共分为正史、别史、编年、起居注、诏令、伪史、杂史、典故、职官、礼注、时令、传记、法令、谱牒、目录、地理共十六类。陈振孙将李延寿《南史》、《北史》与《古史》、《东都事略》、《高氏小史》《新唐书略》《唐余录史》等共七部史籍列入“别史类”。此“别史类”所收史书多为未列入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这些“别史类”史籍一般体例严谨,遵循史法,与正史类相似,而决不似杂史之不经。因此,四库馆臣将“别史”比作大宗的别子是有其依据的。自《直斋书录解题》首创“别史”一类后,《宋史 艺文志》、《千顷堂书目》都有所沿袭。四库全书总目遂因之。
“别史”的出现,反映了古代史部书籍逐渐膨胀这一事实。汉代刘向父子的《七略》无史部,历史典籍附见于诸子略的春秋之属。随着历史类典籍的增多,西晋时荀勖在《晋中经簿》中的丙部图书,已与后世的史部基本相似。《晋中经簿》的丙部图书,又具体分为“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个小类。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设立“纪传录”,后世的史部基本对应。《七录 纪传录》对史书的划分更为细致,分为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簿录部、谱状部十二个小类。唐代编修的《隋书 经籍志》对史部的分类,基本已经于后世的《四库全书》一致。从不同时期目录的发展历程来看,后世的四分法,经部、子部、集部三类图书早在《七略》时期就已显露出雏形。唯独史部,经历的漫长的发展,其内容逐渐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细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正是史部之学能够常新的原因。
在《四库全书》史部的分类中,别史类图书的界定比较模糊,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谈到“别史、杂史颇难分析”。别史类收录的书目主体为《东观汉记》、《东都事略》这样无法列入正史的纪传体史书,大多能够记载一朝或几朝史事。此外,别史类还收入一些颇难准确归类的史书。馆臣划分别史的依据是“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在实际分类过程中,这一分类依据比较难以落实的。为了形象性的说明划分依据,四库馆臣将别史比作是宗法制度下的别子,体现出别史与正史地位相区分,而又可以相互补充。四库馆臣将这些史书划归为“别史”类,主要是从价值、内容的角度去考虑,而不依据体裁、性质来归类。这样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