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3:53: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 26.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

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0

6.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C=c/y 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8.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去难。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9.示范效应:消费者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

8.永久性收入:消费者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是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距此刻越近权数越大。

9.乘数:当自主性支出变化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化大于一单位。这个引起的产出变化量的值就是乘数值。

10.投资/政府购买支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政府购买支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其值为1。

11.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除了自己使用的部分外),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相交换,以便得到他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自主性支出: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支出部分。即放影响支出的变量为零时仍然存在的支出。

3.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4.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但如果每个投资者都增加投资会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使投资者的回报率比原来缩小,这个缩小了的利率就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5.加速原理: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会增加,就会增加投资,假设一定的产出量要求一定的资本设备量来提供,则预期市场需求增加多少,就会相应要求增加多晒投资,产出增加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6.投资税抵免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7.托宾的―q‖说: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当q>1时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的企业便宜,就会有新的投资。这表明了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

8.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r与收入y之间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的利率—收入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9.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有3

大动机。

11.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12.谨慎动机:也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已不分货币的动机。 14.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了,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不会再上升了只能下降,因此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流动性偏好趋于无限大,这时即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再下降了。

15.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16.狭义的货币供给(M1):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17.广义的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

18.M3:M2+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19.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L=M/P)的收入与利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是LM曲线,此线上任一点都代表;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r=k/h*y+(M/P)/h

20.凯恩斯区域:当投机需求曲线为水平时,LM也会出现一段水平区域。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

21.古典区域:当利率很高时,投机需求为零,LM会出现竖直区域,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22.中间区域:LM正斜率的区域。

23.IS—LM模型:把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商品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即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和货币市场间联系得理论模型。

24.商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书523页) 4.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是对由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的现象。

5.凯恩斯极端:当LM曲线水平、IS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

6.古典主义极端:当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当政府使用一种政策时,同时以另一种政策相搭配,以稳定经济。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