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校本课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4:25: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六节 珍稀植物南方红豆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说出南方红豆杉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举例说出南方红豆杉的价值。

2、技能性目标:尝试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搜集。

3、情感性目标:关注本地生态环境。关注濒危植物的生存,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说出南方红豆杉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三、教学难点

说出南方红豆杉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教师制作PPT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南方红豆杉,常绿乔木,树皮淡灰色,纵裂成长条薄片;芽鳞顶端钝或稍尖,脱落或部分宿存于小枝基部。叶2列,近镰刀形,长1.5~4.5厘米,背面中脉带上无乳头角质突起,或有时有零星分布,或与气孔带邻近的中脉两边有1至数条乳头状角质突起,颜色与气孔带不同,淡绿色,边带宽而明显。种子倒卵圆形或柱状长卵形,长7~8毫米,通常上部较宽,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种子可榨油;树皮含单宁;木材可供作用材。南京和上海都有栽培;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河南和陕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裂成条片脱落;大枝开展,一年生枝绿色或淡黄绿色,秋季变成绿黄色或淡红褐色,二、三年生枝黄褐色、淡红褐色或灰褐色;冬芽黄褐色、淡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脱落或少数宿存于小枝的基部。 叶排列成两列,条形,微弯或较直,长1~3(多为1.5~2.2)厘米,宽2~4(多为3)毫米,上部微渐窄,先端常微急尖,稀急尖或渐尖,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中脉带上有密生均匀而微小的圆形角质乳头状突起点,常与气孔带同色,稀色较浅。雄球花淡黄色,雄蕊8~14枚,花药4~8(多为5~6)。种子生于杯状红色肉质的假种皮中,间或生于近膜质盘状的种托(即未发育成肉质假种皮的珠托)之上,常呈卵圆形,上部渐窄,稀倒卵状,长5~7毫米,径3.5~5毫米,微扁或圆,上部常具二钝棱脊,稀上部三角状具三条钝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近圆形或宽椭圆形,稀三角状圆形。

2、生长环境

南方红豆杉是中国亚热带至暖温带特有成分之一,在阔叶林中常有分布。耐荫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通常生长于山脚腹地较为潮湿处。自然生长在海拔1000米或1500米以下的山谷、溪边、缓坡腐殖质丰富的酸性土壤中,要求肥力较高的黄壤,黄棕壤,中性土、钙质土也能生长。耐干旱瘠薄,不耐低洼积水。对气候适应力较强,年均温11~16℃,最低

极值可达-11℃。具有较强的萌芽能力,树干上多见萌芽小枝,但生长比较缓慢。很少有病虫害,寿命长。

3、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星散分布。贵阳市主要分布在花溪、乌当、开阳、息烽。安徽省主要分布在黄山市歙县石门乡及黄山区一带。浙江省百山祖国家级保护区内也有广泛分布,其中庆元风景村三堆村至景宁一带最多。

云南省鲁甸县龙树乡龙树村龙树中学大门向北一百米处有两颗南方红豆杉,“龙树乡——龙树”因此树而得名。800年以上的福建大田济阳乡分布着几十棵超600年的南方红豆杉。

4、主要价值 (1)经济价值

材质坚硬,刀斧难入,有“千枞万杉,当不得红榧一枝桠”之称。边材黄白色,心材赤红,质坚硬,纹理致密,形象美观,不翘不裂,耐腐力强。可供建筑、高级家具、室内装

修、车辆、铅笔杆等用。种子含油量较高。(2)园林价值

南方红豆杉枝叶浓郁,树形优美,种子成熟时果实满枝逗人喜爱。适合在庭园一角孤植点缀,亦可在建筑背阴面的门庭或路口对植,山坡、草坪边缘、池边、片林边缘丛植。宜在风景区作中、下层树种与各种针阔叶树种配置。中国之外用欧洲豆杉作整形绿篱。 (3)药用价值

驱虫、消积食、抗癌以种子入药。 5、保护现状

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优良珍贵树种。在贵州省的分布区虽较广,但本种在其分布区内种群数量稀少,若不加以保护,有处于渐危状态的危险。南方红豆杉多属鸟类取食带传播,故很分散、零星。由于材质好,色泽美观,破坏更为严重,当前首要的是停止对现有资源的破坏,同时加强繁育工作,引为庭园观赏树种,扩大栽培,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

第七节 珍稀动物鸳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说出鸳鸯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举例说出鸳鸯的习性。

2、技能性目标:尝试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搜集。

3、情感性目标:关注本地生态环境。关注濒危动物的生存,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1)说出鸳鸯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举例说出鸳鸯的习性。 三、教学难点

(1)说出鸳鸯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举例说出鸳鸯的习性。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教师制作PPT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鸳鸯属鸟纲,鸭科,为我国特有观赏鸟,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型游禽,体长不到50厘米。雄性鸳鸯(即:“鸳”)羽毛绚丽;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环;嘴红棕色;最具有特色的是翅上有一对粟黄色、直立的扇形翼帆,非常夺目;胸腹部纯白,雌性鸳鸯(即“鸯”)远不如雄性鸳鸯漂亮,通体颜色为暗哑的灰色;眼周和眼后各具一条白色纵纹;嘴灰黑色。雌雄鸳鸯生活形影不离,古称“匹鸟”,常以此比喻恩爱喜从夫妻,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用鸳鸯不羡仙”之句。

鸳鸯溪景区环境宁静,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毫无污染,溪旁天然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下,灌木苦椎(橡子树)的小粒果实形似橄榄是上好的食物,溪边还有鲈、鱼光、鳗、鳜等动鱼可供美餐,水边的蒯草灌丛树荫,溪边的穴窦岩隙树洞构成了鸳鸯的营巢。因此每年秋分起数以千对鸳鸯陆续从我国东北部,内蒙古等地,千万里奋翩疾飞,执着地回归鸳鸯溪度过严冬,直至翌年清明。

1、外形特征

鸳鸯是小型游禽,雄鸟额和头顶中央翠绿色,并具金属光泽;枕部铜赤色,与后颈的暗紫绿色长羽组成羽冠。眉纹白色,宽而且长,并向后延伸构成羽冠的一部分。眼先淡黄色,颊部具棕栗色斑,眼上方和耳羽棕白色,颈侧具长矛形的辉栗色领羽。背、腰暗褐色,并具铜绿色金属光泽;内侧肩羽紫色,外侧数枚纯白色,并具绒黑色边;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具银白色羽缘,内翈先端具铜绿色光泽;次级飞羽褐色,具白色羽端,内侧数枚外翈呈金属绿色;三级飞羽黑褐色,外翈亦呈金属绿色,与内侧次级飞羽外翈上的绿色共同组成蓝绿色翼镜,最后一枚三级飞羽外翈为金属绿色,具栗黄色先端,而内翈则扩大成扇状,直立如帆,栗黄色,边缘前段为棕白色,后段为绒黑色,羽干黄色。尾羽暗褐色而带金属绿色。颏、喉纯栗色。上胸和胸侧暗紫色,下胸至尾下覆羽乳白色,下胸两侧绒黑色,具两条白色斜带,两胁近腰处具黑白相间的横斑,其后两胁为紫赭色,腋羽褐色。

雌鸟头和后颈灰褐色,无冠羽,眼周白色,其后一条白纹与眼周白圈相连,

形成特有的白色眉纹。上体灰褐色,两翅和雄鸟相似,但无金属光泽和帆状直立羽。颏、喉白色。胸、胸侧和两胁暗棕褐色,杂有淡色斑点。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暗角红色,尖端白色。雌鸟褐色至粉红色,嘴基白色,脚橙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430-590g,♀435-550g;体长♂401-430mm,♀438-450mm;嘴峰♂26-31mm,♀27-38mm;翅♂179-240mm,♀202-229mm;尾♂77-127mm,♀92-138mm;跗蹠♂37-47mm,♀38-48mm。(注:♂雄性;♀雌性)

2、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栖息于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一般有二十多只,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在一起。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然后再飞到树林中去觅食,大约一、二个小时后,又先后回到河滩或水塘附近的树枝或岩石上休息。

3、生活习性 (1)迁徙

每年3月末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迁徙时成群,常呈7-8只或10多只的小群迁飞,有时亦见有多达50余只的大群。在贵州、台湾等地,亦有部分鸳鸯不迁徙而为留鸟。 (2)习性

常成群到达繁殖地,刚迁到繁殖地时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水塘和溪流中,休息时则成群栖息在水边或未融化的冰上。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集群多达50-60只,有时达近百只。善游泳和潜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机警,遇人或其他惊扰立即起飞,并发出一种尖细的‘哦儿’声。 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3)食性

杂食性。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春季和冬季,主要以青草、草叶、树叶、草根、草子、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季节则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如蚂蚁、石蝇、螽斯、蝗虫、蚊子、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蝲蛄、虾、蜗牛、蜘蛛以及小型鱼类和蛙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特别是早晨天亮以后到日出前和14:00-16:00最为频繁。一般在河中水流平稳处和水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到路边水塘和收获后的农田与耕地中觅食。在水中觅食时,除在水边浅水处直接涉水觅食外,有时也潜水觅食和将头伸入水中边游泳边觅食。休息时或漂浮在水面打吨或在水中来回游泳,有时亦成群站在水边沙滩上或石头上。

4、繁殖方式

繁殖于山地森林中。3月末4月初迁到繁殖地时并不立刻营巢,而是成群活动在林外河流与水塘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鸳鸯才逐渐分散和成对进入营巢地。4月下旬开始出现交配行为,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交配活动开始前雌雄双双游泳于水中,雄鸭频频向雌鸭曲颈点头,浸嘴于水中,同时竖直头部艳丽的冠羽,然后伸直颈部,头不时地左右摆动,随后雌雄并肩徐徐游泳于水面,并不时将嘴浸入水中,游过一段时间后,雌鸭疾速向前,雄鸭紧跟其后,同时不断地翘起尾部,紧接着跃伏于雌鸭背上,用嘴衔着雌鸭的头羽进行交尾。交尾时间每次约2秒钟,可连续进行4-5次。交配后各自昂首展翅进行水浴和整理羽毛,然后上到岸上休息。

营巢于紧靠水边老龄树的天然树洞中,距地高10-18米。巢材极简陋,巢内除树木本身的木屑外,再就是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的绒羽。洞口大小为8cm×9cm,巢洞大小为43cm×34cm,洞壁厚8cm,洞深64cm。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47-52mm×37-40mm,平均为50mm×38.3mm,重18-45g,平均22.9g。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