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0:33: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 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70年代
“中介语”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监控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受多学科影响
第二章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中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的目的。
2. 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母语负迁移。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和 结构主义语言学。 3.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二)两种观点
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差异=难点=错误
弱势说: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解释错误,而且往往是只解释其中的一部分。
4.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5.对比分析的贡献
(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
(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
(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6.对比分析的局限
(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7.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
(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1. 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帮助。
2. 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资料收集、偏误识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和偏误纠正。 3.偏误分析研究 目前,国外偏误分析已经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手段。
国内的偏误分析始于1984年鲁健骥的研究。
我国的偏误分析有五个领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 4.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偏误分析的意义: 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
第二,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 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
偏误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
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 (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
(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
第三章 中介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