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2:34: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据包与应答数据包(如有),记录并分析各字段的含义,并与ICMP数据包格式进行比较; 表1:ICMP报文格式 实验项

ICMP包字段名称 值 含义 1 2 3 …

(2)IP 协议分析

主机A(IP地址为A.A.A.A)与主机B(IP地址为B.B.B.B)属于同一个子网内的两台计算机;

在主机A上启动报文捕获工具,指定源IP地址为主机A的地址,目的IP地址为主机B的地址,分析开关为IP协议;

在主机A的DOS仿真环境下,运行ping B.B.B.B 命令向主机B发送echo 请求报文,在主机B联网和未联网两种情况下,捕获IP数据包,记录并分析各字段的含义,并与IP数据包格式进行比较; 表2:IP报文格式 实验项 IP包字段名称

值 含义 1 2 3 … 六.思考题

(1)为什么运行ping 127.0.0.1时,不能捕获到ICMP报文 如果运行ping 本机IP地址能收到报文吗

实验三 IP子网划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和子网掩码的设置 2.理解IP协议与MAC地址的关系

3.根据实际的网络需求设计合理的子网划分方案 二、实验环境

共6组,每组3台双网卡PC机,多台路由器,多台交换机,用以太网交换机连接起来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计算机。

图1 拓扑结构图

三、实验原理

随着互连网应用的不断扩大,原先的IPv4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即网络号占位太多,而主机号位太少,所以其能提供的主机地址也越来越稀缺,目前除了使用NAT在企业内部利用保留地址自行分配以外,通常都对一个高类别的IP地址进行再划分,以形成多个子网,提供给不同规模的用户群使用。

本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和子网掩码的设置的方法,具有根据实际的网络需求设计合理的子网划分方案的创新能力。

1、为什么要划分子网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立Internet的工程师们并未意识到计算机和通信在未来的迅猛发展。局域网和个人电脑的发明对未来的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开发者们依据他们当时的环境,并根据那时对网络的理解建立了逻辑地址分配策略。他们知道要有一个逻辑地址管理策略,并认为32位的地址已足够使用。为了给不同规模的网络提供必要的灵活性,IP地址的设计者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地址类别,如下表所示,其中A,B,C三类最为常用: A类 0-127 0 8位 24位 B类 128-191 10 16位 16位 C类 192-223 110 24位 8位 D类 224-239 1110 组播地址 E类 240-255 1111 保留试验使用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32位的地址空间确实足够大,能够提供232(4,294,967,296,约为43亿)个独立的地址。这样的地址空间在因特网早期看来几乎是无限的,于是便将IP地址根据申请而按类别分配给某个组织或公司,而很少考虑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个地址空间,没有考虑到IPv4地址空间最终会被用尽。但是在实际网络规划中,它们并不利于有效地分配有限的地址空间。对于A、B类地址,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