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1:53: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民族地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对策研究

贺新宇 王志杰 熊金银

一、引言

民族地区高校是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是培养民族地区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并使之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培养教育机构。民族地区高校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小聚居和大杂居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和地、州(市)首府所在的城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区位偏远, 地处我国西北、西南,一些地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办在这些民族地区的高校对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新疆大学、广西大学、西昌学院、大理学院等。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无论是属于综合性、多科性的学校,还是单科性的学校,其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与办在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具有一定差距。但是基于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功能作用,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也应该办好,办出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要办出特色,形成地方优势,从而跻身于高校之林,充分发挥办学功能。应当看到的是,由于区位劣势,基础弱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当尊重办学规律,分析自身特点,找准充实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二、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民族地区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民族地区院校在最近10多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民族地区院校的办学水平也实现了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的跨越,不仅具有本科、专科、民族预科和干部培训,而且具有博士、硕士、高职、留学生和成人教育等办学层次,总体办学实力全面增强。

(二)学科专业趋于合理

为进一步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从改革开放前的以人文为主逐步向改革开放后的文理渗透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在重视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各类面向地方的应用性专业。开设涵盖13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400余个,此外还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学科基地、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设置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与文化专业,以及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专业。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多设置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与文化专业、与常规专业教育相互交叉融合而生成的新兴专业,如民族医药专业、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族地方经济产业学专业等。

(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在民族地区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式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民族地区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民族地区院校培养的数十万毕业生分布在祖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毕业生扎根民族地区建功立业,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一支骨干力量。

(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民族地区院校专任教师含高级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专业教师队伍。院校通过鼓励学业提升、专业人才引进等措施,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一支包括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内的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民族院校的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校园建筑总面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一般图书藏量、教学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各院校的教学用房、学生生活设施、体育场馆和校园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半数以上的民族院校已建或在建新的校区。

(五)转型升级、内涵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中,新建地方院校与传统高校并存,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并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民族地区地方化特殊背景,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升级,走内涵发展道路。多数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转制等方式升格,从形式上实现了专科向本科的提升转型,一般院校向重点高校的升级,职业型应用型组合。这些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奠定了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基础,优化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地方化发展,承担着高等教育民族地方区域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

三、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地方高等教育,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有了很快的发展,民族地区院校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地理区位、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困扰着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发展。

(一)办学条件艰苦

我国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建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各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新疆、宁县、广西、青海、贵州、湖南、四川等中西部民族地区。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办学条件艰苦,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虽然国家加了对西部的投资开发,也鼓励优秀毕业生去西部就业,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导致西部各民族高校不仅不能引进顶尖的高科技人才,即便是能引进人才但由于硬件设施落后不能满足高科技人才科学研究的要求,最终也只能是人去楼空,而且还使原有的科技人才不断地流向中东部地区,目前西部地区高校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流失严重。

(二)教育经费短缺

高校扩招以后,由于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虽然它还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但很难满足规模扩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很多学校想尽办法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和其他领域的赞助。但是,民族地区地方院校获取教育经费的渠道有限,因此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没有充足的经费、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等硬件设施没法引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水平、影响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科研设施陈旧。另外,教育经费短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