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8:53: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甲午战争之后;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原始绘画。

7、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象形表意。 10、金文。

11、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符号表意文字;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字体的变化。

15、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小篆;隶书。

18、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此外,字的整体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正方。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教材第1页---2页)

答: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思考,他们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说法。如《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个时期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主要依据是文献的记载。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教材第3页---4页) 答: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

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用部首编排单字的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教材第5页---6页) 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由郑樵率先提出,而后经过戴侗等人的传承和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组织严密的汉字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即基本部件)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这种理论还认为,在字与字的产生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次第相生的关系,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另一些字是在这些字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符合现代系统论的思想,从而把汉字结构理论推向了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高度。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汉字系统,比现代学者使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汉字早了七百多年。这在汉字学史乃至语言学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4、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的是什么? (教材第7页)

从唐代起,就有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说文》进行研究,有研究其所收字者,有进行文字校订者,有注释者,还有研究其体例者,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说文学”流派。流传至今的代表性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頤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

5、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教材第8页)

戴侗的《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把《说文》部首改造后,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的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人们更容易看到各有关部首在表义功能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二、从《说文》部首中分析出了最小的表义构件与复合部件,建立了汉字表义最小部件系统。《六书故》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学者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6、19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汉字学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教材第9页----第14页)

⑴ 文字学的名称发生了变化。章太炎把研究文字的学问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⑵ 文字学与语言学分家。唐宋以来的“文字之学”,包含着音韵学和训诂学,学科混淆,界限不明,现代一些学者试图廓清文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逐渐地把训诂学、音韵学从“文字之学”中分离出去,这时,才有了“文字学”这个名称,并用为研究文字的学科的专称。

⑶ 文字学研究对象缩减。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一直都是以形音义俱全的汉字为对象的,汉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字形、字义、字音三个方面。近代的汉字学研究对象缩减为只限于字形。 (4)研究领域的拓展。这一时期的汉字学研究领域拓展主要表现在古文字学的独立与汉字现代化的研究。 7、简述古文字学的独立过程和集大成的著作。(教材第11页----第14页)

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古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缣帛文字。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我国自宋代以来,就有金石学的研究,金石学虽然涉及到古文字,但它以金石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的古文字并未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与金文、陶文、玉石文字和简帛文字等材料的陆续发现,与学者治学方法的现代化,使它从金石学中独立出来,科学的古文字学得以建立,迅速成为汉字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对于古文字的研究重点,主要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刊布文字和考释。20世纪80年代后,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则主要是成果的汇集、理论阐释、古文字学史与古文字学知识的推广和应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结集前人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著作。于省吾、姚孝遂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1-4册,是甲骨文字考释的集大成之作。金文研究在资料汇编方面有: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还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1963),收青铜器照片845件,铭文500多件。这三部书大体包括了1950年之前流传于世的金文资料。另有徐仲舒主编《商周金文集录》(1984),收解放后新出土的铜器铭文九百七十三件。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严一萍编《金文总集》艺文印书馆1983。这是一部集中前人研究成果,带有总结集成性的著作。在金文考释方面,主要有:吴闿生《吉金文录》(1933)、柯昌济《金文分域编》(1929)。汇集各家考释的有周法高主编《金文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