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4:37: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被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内容。虽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 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释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范畴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①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有何规律? ②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③文学创作论: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④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⑤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世界 作品 读者 作家 读者 作家 作品

【3、作用:

1)引导创作: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文学观的规范和引导。文学理论的修养,是作家提高认识、理解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是提高文学创作质量的重要一环。2)指导欣赏:如果文学常识肤浅,往往回缺乏艺术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最美的作品也难以被当作欣赏对象,最独特的意蕴也难以被发现。3)规范批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需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作出理性的评判。面对复杂纷繁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批评需要站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去分析、研究和诱导。因此,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坚实的文学理论根底。文学批评家贮藏的文学理论知识越是广博而丰富,他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和阐述就越会深入细致,就越会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和说服力。 】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任何文学理论,总要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意识形态)去解读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民主(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深厚的学理性而不迎合政治需要)、现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取向;

- 1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反映论视角)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心理学视角)

中国:“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 西方: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社会学视角) 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三因素说: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符号学视角)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5、文学价值学(价值学视角) 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 6、文学信息学(信息学视角)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 7、文学文化学(文化学视角) “泛文学”观: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 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的 【三、古今中外文论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是以杂文学为基础,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周秦两汉为第一阶段,儒家各学派在文学理论上建树较多,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论;魏晋到唐初为第二个阶段,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观念的自觉,即从认识上可辨清文学与非文学;创作的自觉,作家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成为比较自觉的追求;作家的自觉,文人开始把著文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或人生的理想。);盛唐到两宋金元为第三个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分途发展,逐步深化的时期;明清为第四个阶段,这是中国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的总结时期、繁荣鼎盛时期;近代为第五个阶段,是由传统的杂文学理论体系向现代纯文学理论体系转化、过渡的时期。即中西理论结合期。总的说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外儒家而内释老”的特征。

西方: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文化研究——生态批评

四、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关系 ①文学理论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美学在其学科创始人鲍姆嘉通那里被定义为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和“自由艺术的理论”,它奠基于西方人对人的心理结构所作的知、情、意的划分与对各门艺术统一性的追求。知研究真,对它的探讨形成逻辑学;意志研究善,与之对应的是伦理学;而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便是美学。1747年,法国学者巴托将文学、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与一般技艺与科学相区分,称为“美的艺术”,

- 2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被普遍接受,自此艺术成为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与文学理论不同,美学主要偏重于对审美与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并不探讨文学活动及文本解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更偏于哲学。 ②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也注意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在这方面与文学理论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都主张对文学进行跨国别、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与文学理论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有别。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探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文学理论与艺术学原理的关系

艺术学理论固然要研究文学,但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研究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门艺术中的理论问题,与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同。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1、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 (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4、“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心灵与形式》(1911)、《现实主义论文集》、《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葛兰西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 ·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

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 ·阿多诺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

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 3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

主要著作:《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爱的艺术》等。 精神分析文论:毕生的宗旨是认识人、改造人、美化人。

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社会无意识和文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建立“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资本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列宁: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的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和勤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弱的反映。 ——列

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艺术生产论经济学的观点 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

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

“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阿·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为政治”:“审美意识形态”(钱中文)或“审美反映”论(童庆炳) 5、艺术交往论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 4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

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这样,人类同对象不仅可以发生功利或道德关系,而且可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自由的诗意情感关系。而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自由的诗意情感的高度发展的产物,这正有力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李白《独坐敬亭山》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不厌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看不厌自己,自己同自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了。我是敬亭山的情感倾诉对象,它的知音;而敬亭山也是我的情感倾诉对象,我的知音。 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类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而文学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种,就不是被动的和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完全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李商隐《乐游园》:“向晚夜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快,便驾车登上乐游原高地遣闷。显然,他的“驱车登古原”的行动是合目的的,这目的就是排遣心中的“不适”。他看见夕阳正要落山,赞赏其无比美丽动人,但又不得不感叹它毕竟已时近黄昏,终将消逝。这一感受是对客观规律的发现和确认,是合规律性的。而李商隐的这首诗正表达了他的一种合目的和合规律的体验,显示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及其高度统一。 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类生活活动由于人类主体的能动参与,在使对象被改变以符合人的需要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对象中呈现并灌注了人的本质力量。当人类在生活活动中通过观照对象而返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时,对象就成为了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正是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审美的诗意世界,在其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前面所举陶渊明、李白和李商隐等的诗,正是通过创造一个个诗意的情感世界而确证了诗人们各自的“人的本质力量”。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精神活动的分类:

按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来分:

1、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