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3:26: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文体和语言组织
话语情境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文学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作家创作个性得以呈现的具体话语环境。 一、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 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
功利性。 【风格与创作个性:
文学作品的风格总是同作家的创作个性紧密相连的。无论作品的语言形式如何复杂,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必须从中以无可置疑的方式清晰地显现出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性格特征。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及艺术才能等。
文学风格总是创作个性的成熟标志。提起宋词,人们常常会提及 “ 婉约派 ” 和 “ 豪放派 ” 这两种风格。柳永的词由于着力表达他个人特有的浪子情怀,带有 “ 秦楼楚馆 ” 里的 “ 浅吟低唱 ” 特色,被视为婉约一路,很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以致 “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 。他的《雨霖铃》可称为婉约风格的创新之作。同为北宋的苏轼,其词作则视野开阔,爽朗豪迈,一扫华艳绮靡的词而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山祖。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 “ 我词何如柳七? ” 幕下士答曰: “ 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 大江东去 ' 。 ” (参见俞文豹:《吹剑录》)这话道出了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风格在创作个性上的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过富于创作个性的众多风格,仅诗歌领域,就先后出现过:郭沫若等创造社诗人的狂飙突进的抒情风格,汪静之、应修人等湖畔诗派的青春期的天真风格,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浪漫与唯美风格,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诗派的朦胧风格,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的以 “ 现代诗形 ” 与 “ 现代词藻 ” 为标志的风格,冯至为代表的校园诗派体现出 “ 沉潜 ” 风格,如此等等。
总之,作家的创作个性是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个人的性格特征,如世界观、艺术观、审美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当这种创作个性充分而完满地体现为具体话语情境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色时,我们就有了文学风格。所以,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中极重要的带有核心意义的要素。 】
二、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 布封提出“风格即人”
“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
? 马克思:“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风格就是人本身’。”
三、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问:体裁选择如何体现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体裁选择是指作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而选择合适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一定的创作个性要求选择一定的体裁同它相适应,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风格。俗话所谓“量体裁衣”,正适用于此。也正如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记》所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这句话点明了文学体裁对于风格形成的制约作用。例如,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着重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而表现讽刺意图,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则透过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的战争描写显示壮阔雄深的风格,这两种小说体裁及其风格是彼此不可替代和混淆的。同一个鲁迅,则有写小说《呐喊》和《彷徨》的鲁迅、写散文《野草》的鲁迅和写杂文的鲁迅,这表现出三种明显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 2.语体
? 规范语体: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对话语体
? 自由语体:使作家的个性得到充分外化,是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惟一途径,其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3.风格
四、文学风格的特性
- 36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风格的特性,并不是指风格的外在特点,而是指风格之所以成为风格的内在必要条件和构成因素。这样,风格的特性就是指风格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内在特点。
1.独创性 。这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诗经》的质朴醇厚与《离骚》的奇情壮采是各不相同的,“诗仙”李白与“诗史”杜甫和“诗佛”王维也各有千秋。
2.稳定性 。这是说作家的风格在其整个创作中决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唯一”一次的现象,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也就是说,一种风格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是一种可能出现多次而彼此之间具有相同或一致特点、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大体不变的现象。鲁迅的小说创作从《呐喊》到《故事新编》经历了一些变化,但“白描”风格是其中相对稳定的特色。
3.多样性 。这是说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差异、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等因素决定的。风格的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作家的风格是彼此不同的,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苏轼与秦观等彼此风格不同;二是指同一作家的风格也是可能前后变化或发展演变的,如庾信( 512-580)在梁朝时是追逐“绮艳”风格的“宫体诗”的代表,而后来流寓北方时的诗作却一变而为刚健雄奇,从而博得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美誉。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我国古代风格分类理论十分丰富,独具特色。
? 简分法:刚柔二分
姚鼐:《复鲁絜非书》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 繁分法: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
曰新奇,八曰轻靡。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
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现代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四队八体:简约、繁丰;刚健、柔婉;平淡,绚烂;谨严、疏放。
简约是语词简洁和精练的风格形态。繁丰则是不节约词句而任意推衍、铺陈或修饰的风格形态。刚健是偏于阳刚或刚强、劲健或雄伟一类的风格形态。柔婉是偏于柔和、秀美和婉约的风格形态。平淡是一种以尽可能少或平实的词汇去接近事物的平常面目的风格。绚烂是一种以尽可能丰富的词汇去突出事物的富丽面貌的风格。谨严是一种从头到尾都严谨和细致的风格。疏放是一种不加雕琢、随意形成的风格。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 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确实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伏尔泰:《论史诗》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在我看来,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优雅的风格。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乎之文,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思考问题 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
- 37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3.试述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4.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6.文学风格的特征是什么? 7.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和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文学消费: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欣赏和阅读。 高雅文学(纯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精制、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又称为“纯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俗文学):是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有消遣娱乐功能。在商业社会,又称为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 、 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 文学生产(狭义),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
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 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 ? 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 (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 ? 变迁轨迹:
口头传播:作家、职业说书人 书籍传播:从手抄本到机械印刷品
视听传播及电子网络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网络
大众传播:使用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大量收集、复制和传播信息。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单向扩散或互动交流等特点。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提供文学消费的对象,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规定文学消费的需求
文学消费同时发作用于文学生产:决定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制约文学生产的方式与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
【消费在文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四方面。第一,确证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创作与产品是指向消费的,为了消费,以消费为目标。离开文学消费这一最后环节,文学创作是无法获得其社会意义的。阿诺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指出: “ 从社会学角度看,无人阅读的书是不能算存在的,不予演奏或无人听的音乐不能算音乐,仅仅是一些音符而己。……艺术并不具有作为梦幻或纯粹独白的本体性质。一件印刷文本只有被人阅读的时候才会获得美学价值,倘若无人问津,那只是一组文字而已。 ” ((匈)豪塞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133页,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二,调整文学创作的结构和趋向。消费者喜欢购买此种文学作品而不是那种,表明他们有自己的时尚或个人趣味,这必然会促使文学创作者(作家或出版机构)积极地捕捉“卖点”、调整已有的生产结构,如由高雅文化产品向大众文化产品倾斜,或者为富有卖点的高雅文化穿上通俗包装,等等。马克思说过: “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
- 38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够欣赏美的大众, —— 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由此可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大众,但另一方面,大众的消费也可以反过来从一开始就影响或制约文学创作的方向。这表明,文学创作无法脱离文学消费对自己的影响。第三,赋予文学过程以日常“物”性。与文学阅读在过去被视为高级精神创造过程不同,消费使它变成了低级而世俗的日常物品使用过程,而被消费的文学作品则“染”上了普通商品所具有的那种日常的物品属性。文学不再只是被康德和浪漫主义者崇拜的那种神圣的无价之“神”品,而同时也成了前述鲍德里亚所描述的那种普通的有价“物”品。第四,打破文学领域的现成权力垄断。是的,承认消费属性确实意味着承认文学具有人们一向蔑视和排斥的商品特点,不过,同时也应当看到,消费并不仅仅给文学带来“可怕的铜臭”。由于文学消费市场的存在,各个阶层、群体、民族的消费者都有可能破除本阶层、群体或民族的现成“禁令”而去购买各种文学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除文学领域已有的权力垄断,带来一种个体解放效果。】 二、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一方面,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但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它毕竟是一种通过阅读语言艺术作品而寻求特殊的审美享受的精神过程,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精神愉悦。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
“非意识形态化”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一)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区别
文学欣赏和文学鉴赏明显有一种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则充分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文学欣赏 ︳ ↓ ︳ 初始阶段---------文学阅读--------高级阶段 (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区别
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学范围内的活动。
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含未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其三,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文学消费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文学接受 精神文化属性 - 39 -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主编
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主客观条件不同 综合的多视角
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在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个层次:悦目悦耳、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二)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 认识社会现实 ? 认识人类自我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二)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
民俗学价值;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宗教价值;哲学价值 四、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
? 文学交流的自由性
? 文学交流的想像性、符号性与情感性
(二)文学接受的交流活动表现诸方面 思考问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 8.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9.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10.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