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8:13: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8.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哪些?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机理有哪些?
答:细菌的遗传物质可包括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前噬菌体。细菌遗
传性状变异的机理有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9.简述转化、转导和结合的基本概念?
转化:供体菌游离的DNA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作为载体,供体菌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使受体菌
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
遗传性状的过程。
10.什磨是细菌的L-型变异?掌握其特点有何医学意义?
答:细菌的L型变异是指细菌细胞壁丢失的变异。发生L-型变异后由于
外界低渗环境的作用,常导致细菌形态及染色性的改变,实验室诊断时要格
外注意。 另外,L-型变异的细菌对作用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不
再敏感。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第六章练习题 1.能够帮助细菌在宿主体内定居的结构是 A.异染颗粒 B.芽胞
5.细菌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繁殖的现象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脂多糖 D.菌毛
2.能帮助细菌的抗吞噬细胞吞噬的酶是 A.血浆凝固酶 B.透明质酸酶 C.链激酶 D.DNA酶
3.有关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性状正确的描述是 A.化学组成为蛋白质 B.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C.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 D.遇热后易变性凝固
4.机体的抵抗力强,感染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
感染称 A.潜伏感染 B.内源性感染 C.带菌状态 D.亚临床感
单选题答案:1.D 2.A 3.C 4.D 5.B 6.A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6.以下哪种因素构成机体抗感染的屏障作用 A.寄生在人体的正常菌群 B.血液中的吞噬细胞 C.细胞产生的溶菌酶 D.特异性的中和抗体
7.什磨是细菌的侵袭力?哪些因素决定细菌侵袭
力的大小?
8.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是什麽?
9.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10.简述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简答题答案:
7.什磨是细菌的侵袭力?哪些因素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大小?
答:细菌的侵袭力是细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决定
侵袭力大小的因素有:细菌的表面结构如普通菌毛、脂磷壁酸、荚膜和类荚膜;细菌产生
的侵袭性酶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DNA酶等;以及细菌的内、外毒素。
8.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是什麽?
外毒素:由革兰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细菌生活状态下释放,化学组成
为蛋白质,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不耐热,毒
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症状。
内毒素:有革兰阴性菌产生,细菌死亡裂解释放。化学成分为脂多糖,抗原性弱,不
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对热的耐受力强,毒性作用较弱,引起全身反应。
9.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数量以及侵入机体的部位等因素有关。
10.简述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答:细菌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伤口、虫媒传播及接触传播。
第七章练习题 1.葡萄球菌重要的表面抗原有 A.M蛋白
B.Vi抗原 C.SPA
D.OT抗原
2.葡萄球菌的分类依据是 A.能否产生血浆凝固酶 B.在血平皿上菌落的溶血现象 C.根据菌体表面K抗原的不同 D.根据细菌能够发酵乳糖
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特点是 A.一般不发酵乳糖 B.能分解甘露醇 C.血平皿上形成双溶血环 D.细菌能产生自溶酶
4.常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的试 验是
A.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B.甘露醇分解试验
5.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那种疾病 A.败血症 B.淋巴管炎
C.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D.流行性斑疹伤寒
6.初次分离培养需提供5%~10%二氧化碳气体的细 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类白喉杆菌 D.脑膜炎球菌
7.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 哪些?
8.简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有哪些?
9.简述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原理及其用途?
10.简述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C.外斐氏反应 D.胆汁溶菌试验
单选题答案:1.C 2.A 3.B 4.D 5.B 6.D
简答题答案:
7.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哪些?
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血浆凝故酶、杀白细胞素、溶血素、肠
毒素、表皮剥脱毒素及SPA。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三大类:1)化脓性感染,如毛囊炎、疖、
痈、伤口化脓、气管炎、肺炎、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2)毒素性疾病,如食物
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3)葡萄 球菌性肠炎。
8.简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哪些?
答: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M蛋白、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
酸酶、链激酶、DNA酶等。
乙型溶血性两球菌引起的疾病有三类:1)化脓性感染:淋巴管炎、蜂窝组织
炎、脓疱病、扁桃体炎等;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
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