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mens Advia 系列生化仪参数详解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1:51: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图3 底物耗尽示意图

图3的所示中,Sample d 大于主读点区m和n最后两点的吸光度值,所以判断为底物耗尽,自动将读点前移到l和m点。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m点也处于底物耗尽的区域怎么办?前移的结果也会不准确。所以ADVIA的读点前移技术并不是那么可靠,为了保证可靠,其采用了非常复杂的计算方式,目的只有一个,规避东芝的弹性速率法。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弹性速率法。其原理是监测速率反应的主读点区,并根据设置的吸光度差值进行没两个相邻读点的吸光度差,当实际读取的吸光度差值小于设定的吸光度差值时,就会判断为底物耗尽。而底物耗尽判断后自动将读点前移至预先设置的两个点的区域,这样可以充分避开ADVIA中的如果m点也在底物耗尽区域的可能。

读点前移不在这里做详细介绍,后面有单独的章节。

反应方法:有五个选择,EPA、RRA、2PA、CRA和IMA;

EPA反应方法:就是常说的终点法,可以是一点终点法,也可以是两点终点法。一点终点法时,子读点p和r无效,填为0;两点终点法时,子读点p和r要填写,而且要在R2加入之前。终点法读点要求至少三个点,不足三个点时,系统自动前移补足。

图4 EPA终点法示意图

RRA反应方法:也就是常说的速率法,可以是单速率法,也可以是双速率法。采用单速率法时,读取主读点区的m和n的区域进行每分钟速率计算。采用双速率法时,还要读取R2加入之前的子读点区p和r的区域进行每分钟速率计算,然后主读点和子读点相减再进行浓度计算。使用速率法时,系统将自动进行E2吸光度计算。但在参数设置,可以选择是否选择E2 corre ,也就是是否选择E2修正。用DO或Not Do选择。

在速率法当中,Blank u/d必须输入,并且可以选择在R2加入前一点插入检查点CHECK D.P.I,此检查点将于试剂空白数据进行比较,借以判断试剂是否有问题。但此法仅在下降速率法和IMA方法中使用。如果不使用,则填写0。

当然,在速率法当中,也可以选择底物耗尽监测而增加的主读点M.DET.P.l。

图5 RRA速率法示意图

2PA反应方法:也就是常说的两点速率法。也是速率法的变种,区别在于不进行主读点间的两个点的线性监测。其余与速率法完全一样。

图6 2PA两点法示意图

CRA反应方法:官方说法为随着时间的变化反应接近恒定,曲线由最小二乘法拟合,也有称为固定点法。大致意思是选择读点区的两个点进行吸光度值得最小二乘法计算。是根据时间和吸光度的数值进行计算的,无论是速率法还是终点法均可采用。

当子读点被采用时,p=r≠0,或p≠0,r=0时,是速率法,速率计算是根据两点间曲线的正切线;当p

说实话,真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做什么项目的,中文没有解释,英文的解释很少,也没发现实例。

图7 CRP固定点法示意图

IMA反应方法:也就是免疫比浊法。是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速率法。对于R1的加入量太少,无法进行E2计算时,这个方法就变得有用了。

也就是说,在很多免疫比浊项目里,R1的加入量往往小于R2的量,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的计算和判别上的困难,IMA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

样本和第一试剂加入量太少,就无法进行E2的计算,没有E2就无法进行前带监测和底物耗尽的监测,所以在 IMA方法中R2之后插入监测点Check D.P.I,用于弥补R1和S的不足。

采用IMA方法设置检查点后,系统自动计算limit values值(设备默认0.003),此法对浑浊样本的处理很有成效,所以用在免疫比浊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