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8:21: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代王都和列国都邑变迁;《作篇》记上古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各篇文字很简单,仅记事实而无评论。材料以春秋前最详,也有一点战国到西汉初的记录。

《世本》是通史性的著作。久佚。《汉书·艺文志》着录:\《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但是,从今天存有的《世本》佚文来看,这书的下限已经写到了战国末年的秦王赢政、赵王迁。《隋书·经籍志》说\汉初,得《世本》,叙黄帝以来祖世所出\。这是完全把《世本.》当做世系之书来看待。但从《世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它并非只是记\祖师所出\的世系之书。现在我们对于《世本》原先的结构,以难以尽知,从后世诸家征引来看,它有\帝系\,有\本纪\,有\世家\,有\传\,有\谱\,有\氏姓\;有\居\,记都邑宫室;有\作\,记器物制作发明、典章制度创制。可见《世本》是包含了多方面内容和多方面题材的通史著作。尽管这还处在创制的初始阶段,不可能是很丰富和很完备的,但其撰述思想和编撰格局,却显示出先秦史学至此开始出现了一种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这是前所未有的。

关于《世本》的作者,《汉书·艺文志》说是\古史官\,这是很笼统的说法,今按《世本》佚文称赵王迁为\今王\,而对于赵王迂同时的燕王喜、秦王政、魏景泯王午等则均不成\今王\。这一细微的差别,虽还不能肯定《世本》出自赵国史宫之手,但去至少为这种判断提供了思考的线索。 从《世本》内容的广泛性来看,非史官不能有此,但有些又超出了史官的范围。可见《世本》一书大致可以认定是赵国史官的私人撰述。当然也有对前人成果的总结。

《世本》到了唐朝时已经散佚了三分之一,南宋时期,完全散佚。清代的学者有多种辑本行世,而以雷学淇、茆泮林两种本子最为善本。今年有《世本八种》印行,记前人之大成。

《世本》的影响,《世本》很受历代史家重视。司马迁之《史记》从取材到体例,都明显地受到《世本》的影响,因而可以说《世本》是历代封建王朝记传体\正史\的雏形。到宋代以后《世本》完全散之,便不足为奇。

《世本》的辑佚。明清时期,辑佚学在发展,学者搜集《世本》佚文的著作很多,以清朝秦嘉漠辑本最详,但滥收它书文字也不少。泮林、雷学淇二辑本较严谨。商务印书馆曾将明清辑本汇刻为《世本八种》校勘较精。

《作篇》是《世本》的一篇,详记我国远古到战国时期各种生产工具,应用技术、武器和乐器的发明史。作者把这一切新技术的出现都归公于某个圣人贤人,这是唯心史观的表现,但其中所记大体符合生产力变革情形,\作牛\已得到甲骨文的证明。 选文:

1、选文的讲解。

2、重点词语:作、造、网、罗、笙篁、学、笙、和(药)、占日、作甲子、舂、车、牛、架。 3、翻译全文;

遂人发明钻木取火。伏牺制定用两张鹿皮作订婚聘礼的制度。伏牺制造琴瑟。芒制作网,芒制作罗。女娲制作笙簧。随制作竽,随制作笙。神农配制药物救人。神农制作琴,神农制作瑟。巫彭发明医术。垂制作圆规曲尺水准器和墨线,垂制作耒耜,垂制作大锄和小手锄。

蚩尤用铜铸造兵器。宿沙发明煎煮海盐。黄帝发明熟食和皮帽。黄帝让羲和观测太阳的运动,常仪观测月亮的运动,臾区观测星象和节气变化关系,伶伦确定乐律,大挠制定干支纪日法,隶首发明用竹筹进行运算的法则,容成综合以上六种成果,编成历法。黄帝让伶伦制作磬,垂制作钟,沮诵、苍颉创制文字,史皇绘制图象。伯余设计衣裳,胡曹设计冠冕,胡曹设计上衣,於则设计鞋只。雍父发明舂米方法,雍父制作杵臼。夷牟制作箭,挥制作弓。共鼓、货狄制作船只舟浆。祝融设立集市。鲧建造城郭,化益开挖井,咎繇制作耒耜,后益预测年成吉凶,皋陶制定五种刑法。巫咸创立占蓍术,巫咸制作鼓,巫咸发明医术。毋句制作磬。舜最先制作陶器,舜制作箫,夔制作乐曲,垂制作钟,叔制作磬。仪狄最先酿造甜酒,调配五味。

禹建造宫室,少康制作簸箕扫帚,杜康酿造酒,少康酿造秫酒。杼制造铠甲,杼制造矛。逢蒙发明射箭术。昆吾制作陶器。

奚仲制造车,相土发明马拉车,王亥发明牛拉车,王亥发明赶车技术,上甲微创立驱鬼和血祭五神两项祭祀活动,纣王雕造玉牀。 思考题:

1、《世本》对《史记》创立纪传体史书新体裁的影响。 2、《世本·作篇》与上古的创造发明及其真实性问题。 3、古代的发明家与部族领袖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发表己见。 参考书:

1、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八、《战国策》

重点:《战国策》与战国史,翻译第三自然段(选文) 难点:选文翻译 解题:

《战国策》是一部很特殊的史书,它的主要内容是纪录战国时期各国说客辩士的策谋权变及政治、军事大事和各国的关系的。这部书为战国时期的人所撰写,但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在战国末年编辑而成。后来西汉的刘向对其进行了编辑及整理,厘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今存《战国策》33卷与刘向的校订数目相符。其编次是:东周一卷,西周一卷,秦5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汉3卷,燕3卷,宋、卫1卷,中山1卷。这个编次是根据南宋姚宏的注本排定的。是不是刘向的原样已经不得而知。

刘向在《战国策》的叙录中,对这部书的整理经过、主要内容、时代特点和历史价值都有扼要的说明。他指出,这部书原来是皇家所藏,原名《国策》,或曰《国事》,或曰《事语》,或曰《短长》,或曰《修书》。他以国为别,以时相次,除去重复,编成定本。认为这是战国时的游士辅国所用的计谋,所以命名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之后,迄楚汉之时245年的历史。这样看来,刘向把秦统一以后的历史也归到战国之时了。 关于《战国策》的时代特点,刘向认为:战国之时,贪婪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为政。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王。所以,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之士流行于世。《战国策》正是这一时代的反映。刘向以\战国策\命名,一是表明历史的时代特色,二是表明书的内容,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如果说《左传》是反映春秋时期历史面貌的史书,那么《战国策》就是反映战国时期的历史的重要文件。

《战国策》也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著作,但是和《国语》相比,它更善于把记言与生动的叙事结合起来;《战国策》写辞令方面的成就也有超过《左传》的地方。但有夸大之词。不过,辩士们的说辞有声有色,有一种犹如大河滔滔不绝的气势。而选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策》在记事上富于变化。有的写的委婉曲折,于结尾方见事情的结果,如\冯锾见孟尝君\;有的着意烘托气氛,在极度紧张的环境中反而写出了人物心态的平衡、安详,如\触龙见赵太后\。《战国策》有比较多的篇幅记载了战国四公子的政治活动,并着意写他们好士、养士以及这些游士、说客们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言论。比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风气和历史特点。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没有书名,经过整理,一共有27章,11000多字,后来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据考订本书的编集当在秦统一之前后,而汉初的帛书抄本很可能在汉代初年的高帝或惠帝之时。

《战国纵横家书》在内容上没有《战国策》丰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限于战国的中后期,也不如后者那样囊括整个的战国时代,但是它的价

值很高。第一,它多位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因此可以更加真切地反映出战国中后期的重大的历史和社会特点。第二,它的27章中有17章不见于《战国策》,因此可以据此补充或订正战国的史事的记载。有人说这是《战国策》的前身,也有的说是战国时期的游士言论的选本,说它是《战国策》的别本更为恰当。

《战国策》作为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西汉末列向宫廷校书,发现不同写本始删除重复,取长补短,合成三十三篇。\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固为之笑谋,宜为战国策\。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吃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战国策》内容。主要录存纵横家言论。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养士,要他们帮忙出谋划策,处理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就使号称纵横家竟相养士。这些游士在政治舞台上大为活跃,纷纷奔走于诸侯贵族之门,相互游说,互相辩论,纵横策略,引古称今,以推行各自政治主张,同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矛盾。

刘向所编写《战国策》,在我国封建时代曾长期受到正统思想的诋毁。如清陆陇其曾写过《战国策去毒》一书。所以书虽年代久远,但学者诵习不多。

东汉高诱注残缺过半。今本是曾巩访求士大夫家藏本补充重编。元吴师道对鲍彪注加以校注成《战国策校注》。1973年,马王堆汉墓有战国纵横的书作品可订正《战国策》之误。

选文:《秦国赵之邯郸》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标题是编者加的。编内记述战国两策士的一场辩论,有代表性。 1、串讲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犹豫、帝、坼、烹、脯、晏然 3、翻译全文:

秦国围攻赵国邯郸,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援救越国,又怕秦国迁怒于魏,因而驻扎在荡阴,不敢前进。魏王又派客将军辛垣衍抄小路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向赵孝成王说:\秦国加紧围攻赵国的原因在于:从前曾与齐闵王争强为帝,不久又都取消帝号,这是由于齐国首先废去帝号的缘故。赵国果真派遣使者尊奉秦昭王为帝,秦国必定大喜,就能撤兵离去。\平原君听后犹豫不决。

这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打算让赵国尊秦为帝,就去拜见平原君,问道:\这件事您想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参予政事?百万大军已在外惨败,如今又深入腹地围攻邯郸久不撤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劝赵国尊秦为帝,如今此人还在这里。我哪里还敢参予政事?\鲁仲连说:\当初我还以为您是天下的贤明公子,从今以后,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的贤明公子。梁国客人现在何处?我请求替您责问他,让他回去。\平原君说:\请让我叫他来会见先生。\平原君于是拜会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连先生,此人正在这里,请让我介绍他会见将军。\辛垣衍说:\我听说鲁连先生是齐国的高士,而我只是人主的臣仆,公事在身,我不愿会见这位鲁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向他透露您在这里了。\辛垣衍这才应允。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却不讲话。辛垣衍说:\我看留居在这座围城里的人,都是对平原君有所求助的。现在我看先生的相貌神态,并不是对平原君有所求助的人,为什么久久留居在这座围城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上认为鲍焦因器量狭小而死去的人,都是错误的。如今一般人不明真象,都说他只为自己。要知道,那个秦国,是废弃礼义、崇尚战功的国家。专用权诈手段对待有知识的人,像俘虏那样驱使它的民众。它要肆无忌惮地称帝,甚至竟统治了整个天下,那我只有跳入东海自尽了。我决不甘愿充当它的顺民,之所以会见将军,是想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怎样来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想让梁国和燕国帮助它,齐国、楚国本来早就帮助它了。\辛垣衍说:\燕国我们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梁国,那我就是梁国人,先生怎么能够让梁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这是因为梁国还没有看清秦国称帝的危害呀!假使梁国看清了秦国称帝的危害,就一定会帮助赵国了。\

辛垣衍说:\秦国称帝的危害将会怎么样?\鲁仲连说:\过去齐威王曾经施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朝拜周王室,周王室贫困而又弱小,诸侯都不去朝拜,唯独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驾崩,诸侯都去吊唁,齐国去晚了,周王室大怒,向齐国报丧说:'烈王逝世如同天崩地裂,新天子也要睡在草席上守丧,而东方藩臣田婴齐却敢晚到,应该斩首。'齐威王勃然怒骂道:'呸!你娘只是个奴婢。'终于被天下人所讥笑。齐威王之所以在周烈王生前去朝拜,死后却破口大骂,实在是受不了周王室的苛求。天子就那样,不足为怪。\

辛垣衍说:\先生偏偏没有看到那些奴仆吗?十个人跟从一个主人,难道是力量胜不过,智慧赶不上吗?畏惧呀!\鲁仲连说:\然而梁国和秦国相比就像奴仆吗?\辛垣衍说:\对。\鲁仲连说:\那我将要让秦王油炸梁王,剁成肉酱。\辛垣衍满脸不高兴,说:\哎,先生说的太过分了。先生又怎么能让秦王油炸梁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毫无疑问。待我说明理由。在过去,鬼侯、鄂侯和文王曾是纣王的三公。鬼侯有个女儿很漂亮,所以进献给纣王,而纣王觉得丑陋,就把鬼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为此事面红耳赤地争辩,因而被做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喟然长叹,因而又把文王囚禁在羑里牢房中一百天,也想让他死。为什么同别人一样都能称帝称王,最后却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呢?齐闵王到鲁国去,夷维子执鞭随行,对鲁人说:'你们准备用什么礼节接待我们国君?'鲁人说:'我们准备用十副太牢接待你们国君。'夷维子说:'你们这是根据从哪里找来的礼节来接待我们国君?我们那位国君,是天子一样的人物。天子视察诸侯,诸侯要离开宫室回避,交纳钥匙,献上座席,捧上几案,在堂下侍候天子用饭,天子用完饭,才退下去处理朝政。'鲁人一听,干脆闭门上锁,拒不接纳,齐闵王没能进入鲁国。又想到薛国去,向邹国借路,正当这时,邹国国君死了,齐闵王打算到灵堂吊唁,夷维子对邹国新君说:'天子吊唁,主人必须把灵柩转换方位,从摆在灵堂北面改成摆在南面,这样移动后,天子才坐北朝南吊唁。'邹国群臣说:'一定要照此办理,我们情愿伏剑自杀。'所以齐闵王不敢进入邹国。邹鲁两国的群臣,在国君生前不能够服事奉养,死后不能够备办殡葬礼品,然而齐闵王对邹鲁群臣想要施行天子礼仪,他们却拒之门外。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梁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有称王的呼声,可是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归从,尊它为帝,这是硬叫三晋的大臣不如邹鲁的奴仆姬妾呀!况且秦国贪得无厌,一旦称帝,就要撤换诸侯的大臣。它将罢免它所认为的废物,任命它所看上的贤人,罢免它所憎恶的人,任命它所喜爱的人。它还要让它的女儿和会说坏话的姬妾充当诸侯的嫔妃,住在梁国的内宫,梁王哪能平安无事就算了呢?而将军您又靠什么保持住往日的恩宠呢?\

于是辛垣衍挺起身站好,连拜两拜,谢罪说:\开始我以为先生是个庸人,今天我才知道先生是一位天下贤士,我请归国,不敢再说尊秦为帝了。\秦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退军五十里,正赶上魏国公子无忌矫命接管晋鄙的军队来救援赵国,攻击秦军,秦军撤兵离开了邯郸。

于是平原君要封鲁仲连为官,鲁仲连多次辞谢推让,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慰劳他。酒兴正浓时,平原君离席来到鲁仲连面前,拿出千金厚礼祝鲁仲连长寿。鲁仲连笑着说:\被天下志士引以为贵的是,替人排除祸患,免却危难,解救纷乱,而不要报酬。如果要报酬,这就成为做买卖的商人了。我不愿做这种人。\于是辞别平原君就走了,到死也没有再来拜见他。 思考题:

1、《战国策》的性质、内容与主要缺陷

2、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研究《战国策》的作用 3、《战国策》所记鲁仲连\义不帝秦论\值得肯定吗? 参考书:

1、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何晋《战国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九、《史记》

重点:《史记》的史学地位,秦始皇建立皇帝制 难点:琅琊刻石等的理解。 解题: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书巨著《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史体例,是中国的史学之父。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他大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去世于汉武帝末年(大约公元前90年左右)。司马迁的先世,是周朝的太史官。后来家境变迁,中断了史职。到他的父亲司马谈,又被任命为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谈是一位博才多学的学者,精通天文学、《周易》和黄老学术,对诸子名家学派也很精通。他曾写有《论六家要旨》对春秋战国以来的主要学术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学派进行了总结,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思想家。司马谈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自幼在家耕田放牧,后来随父亲迁居到长安,刻苦攻读众多典籍,并跟从名儒孔安国、董仲舒等人学习,积累了多方面的学术知识。司马迁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实地考察了很多地方,他向南游历到江、淮一带,过长江到了浙江的会稽山,考察了大禹的墓穴。又到了湖南,探寻大舜埋葬在九疑山的遗迹;在北方,司马迁来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考察了齐国的盛况,又去曲阜搜集了孔子的事迹,观仰了孔子的遗迹,还到了江苏的丰、沛、彭城、采访了秦汉之际英雄人物的事迹。司马迁通过这次游历访问,调查各地风俗民情,实地考察了名山大川!,搜集了许多实地材料,为后来《史记》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司马迁游历回来,出仕为郎中,成为朝廷皇帝的侍从官。后来,汉朝开发西南,司马迁奉命出使四川、云南、贵州一些地区。在这一出使过程中他又了解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情况。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担任了太史令,开始整理汉朝收藏的典籍,这又为《史记》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时期,司马迁还跟从汉武帝巡行各地,又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

史料准备就绪以后,司马迁就开始了创作《史记》的工作。但正当他壮志未酬,努力创作之时,巨大的不幸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当时汉朝正与北方的匈奴人打仗,英雄的将领李陵不幸被俘。汉武帝知道后,十分恼怒,司马迁这时上书给李陵讲了几句好话,汉武帝迁怒于司马迁,把他关进了监狱,要处死刑。当时汉朝制度,判了死刑的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是花钱,一是以宫刑代死刑(宫刑是割去人的生殖器的酷刑)。司马迁是个小官,家境不富,无钱可以赎罪。司马迁本来不想接受宫刑,想死掉算了。但他想到未完的事业,忍辱接受了宫刑,他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但是撰写《史记》的志愿支撑着他终于活了下来。他勤奋写作、终于在他五十岁那年,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之后,司马迁就去世了。

司马迁自己曾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为了能够完成创作《史记》这部巨著,他忍辱负重,接受宫刑后,活下来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所以司马迁的事迹被千古传颂。

司马迁所写的这部历史巨著《史记》全书130篇,分别由12篇本纪、10篇表、8篇书、30篇世家、70篇列传组成,共52万6千5百字。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天汉年间的中国的历史。

《史记》这部书,内容上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讲,上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直写到作者生活的时期,前后达三千年。从范围上讲,《史记》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写了天文、地理、历法、礼制、财政、水利等各种制度。既写了中原的历史,也记载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做为一部史书,《史记》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生活,同时还撰写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其中有学者、有刺客、有侠士、有商人,还写了清官和酷吏。真是无所不包,内容丰富。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历史典籍的先例,后来的各个朝代,都仿效《史记》创作史书,最后到清朝,形成了中国的正史\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