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37: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③陈宝:有两解:一说形状象野鸡的天然怪石;一说天上落下来的陨石。其发现地点都在陈仓,故称陈宝。文公十九年,在陈仓山上修建陈宝祠,定期祭祀。尊陈宝,即敬祀陈宝之意。

④营岐雍之间:意谓开发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岐,岐山,即周原一带。雍,地名,即今陕西凤翔县南部一带。

⑤穆公:秦国第九位国君。他在位期间,整顿内政,积极向中原地区发展。在韩原会战中,生擒晋惠公,取得晋国河西八城,这就是所谓\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⑥中国,指中原地区;伯:通\霸\,霸主。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的意思。此句是说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文今译] 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段意概括] 以上论述大国争霸和秦国迅速崛起

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

[字词简释] ①陪臣:诸侯对于王室,大夫对于诸侯,家臣对于大夫,皆属陪臣,这里指家臣。鲁定公五年,阳虎囚禁季桓子,即所谓陪臣执国命。

②世禄:意谓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③六卿:指晋国担任要职的六大家族势力。

④田常:姜齐大臣。又称陈恒、田成子。简公:姜齐国君。公元前481 年,田常发动军事政变,杀掉齐简公,立平公当傀儡,自任齐相,总揽政权,开启了田氏代齐的先声。

⑤晏然:无动于衷。弗讨:不进行武力讨伐。

⑥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田常杀简公,属于叛逆行为,作为齐国盟友的诸侯列国,按规定应该进行武力讨伐,而诸侯却若无其事,这表明各国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保存本国实力上来了。所以司马迁说:海内争于战功矣。

[原文今译]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段意概括]以上论述卿大夫专国政以及时代重心的转移。

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彊兵并敵,謀詐用而從橫短長之說起。矯稱蠭出,盟誓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字词简释] ①三国:指韩、赵、魏。公元前453年,三家联合灭掉晋国智氏,分别建立起三个封建政权。事过五十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

②田和:田常的玄孙,田齐政权的建立者。公元前386年,田和取得诸侯资格与地位。 ③并敌,兼并对方。

④谋诈:指权谋诈术。從橫短長:即合纵连横。 ⑤矫称:谓各种谎言骗局。蜂出:象群蜂一样出笼。 ⑥誓盟:誓辞盟约。不信:毫无诚意。 ⑦置质剖符:互派人质,剖符为凭。

[原文今译] 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

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段意概括]以上论述六国并立局面的形成和随之出现的历史形势新特点。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字词简释] ①宾:通\摈\,排斥。 ②献公:秦国第二十四位君主。

③常雄諸侯:指秦献公取得石门大捷,斩杀魏军六万;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惠文王正式称王,秦昭王时在长平之战中歼灭赵国主力等。

④险固便、形埶利:意为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形埶,即形势。秦国地处雍州,四周有高山大川作为天然屏障,最前端有函谷关作为门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所以说险固便,形埶利。 ⑤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原文今译]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比作戎狄。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段意概括]以上推求秦国常雄诸侯、卒并天下的历程与原因。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字词简释] ①成孰:即成熟。 ②作事者:开创事业的人; ③收功实者:获取胜利果实的人。

④禹兴于西羌:有一种传说说禹诞生在石纽,石纽地属西羌。所以司马迁在这里说:禹兴于西羌。

⑤汤起于亳:亳是商人早期的国都,具体地点计有多处,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里可能指西亳,即河南偃师县。成汤居亳而灭夏,故云汤起于亳。

⑥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以,因为。 ⑦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用,由于。

⑧汉之兴自蜀汉:刘邦在项羽分封中被封为汉中王,于是采用萧何、张良的建议,先就王位,并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以后则积蓄力量,一步一步击败项羽,建立起西汉王朝。所以司马迁说:汉之兴自蜀汉。

[原文今译]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方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勃兴,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 [段意概括] 以上推测秦成帝业的地理因素。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

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何必上古! [字词简释] ①得意:指统一天下。 ②复见:重新流传于世。 ③诸侯史记:即各国国史。

④独藏周室:这是司马迁的一种主观推测。实际上,列国国史由本国史官负责编录并保管。诸侯和周王室之间虽然在图书方面确实存在着交流活动,但各国国史是否都集中在周王室收藏,难以断言。 ⑤不具:不完整。

⑥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可颇采者:可以大量采用的。

[原文今译]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书》,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地方。《诗》、《书》之所以重新流传于世,是因为收藏的人家很多,而各国国史专门收藏在周王室,因此一下子就全毁灭了。可惜呀!可惜呀!如今只有《秦纪》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大量可以采用的,为什么非上古不可呢? [段意概括]以上论述秦始皇焚书的危害以及《秦纪》的特点和厚今薄古的选材原则。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字词简释] ①世异变: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地改变对策。 ②传:指传世的典籍。

③俗变相类: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 ④议卑:道理浅显明白。

⑤牵于所闻:局限于平常听到的那点东西。 ⑥举:.都、全。

⑦耳食:用耳朵来吃东西,比喻不辨是非曲直。

[原文今译]秦国夺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一般的读书人局限于平常听到的那点东西,看见秦朝高居皇帝宝座的时间很短促,不考察它本身发展的全过程,就都耻笑它,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真可悲呀! [段意概括] 以上赞扬秦朝的重大历史功业。

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字词简释] ①因:根据、依凭。

②周元王:东周第十四代国王,名姬仁,在位七年。其元年为公元前475年。 ③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④著:突出显示。兴坏之端:兴盛衰败的头绪。

[原文今译] 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总共二百七十年,借此显示出我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头绪来。后世若有君子,请来阅读它。 [段意概括]以上说明撰写《六国年表》的史料来源、断限、要点和目的。

思考题:

1、《史记·六国年表》的编写方式和研读方法 2、从《史记·六国年表序》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选文之三:《史记·陈涉世家》 重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难点:陈涉世家为何是世家

解题: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卷48篇,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司马迁高卓的见识。 选文:

1、讲解课文。

2、翻译最后一自然段选文(陈胜王凡六月...至今血食。) 3、重点词语。庸、闾左、失期、血食。 思考题:

1、从《史记·陈涉世家》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动方式 2、对照阅读《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涉列传》,注意其用词的异同。

选文之四:《货殖列传》

重点:著名商人的历史、重点词语的掌握。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选文的翻译。

《史记·货殖列传》选自《史记》的129卷,这是司马迁撰写的商人们的传记,不仅叙述商人们的经商情况,还探讨了国家的商业政策和应该实施理财。

一、 选文分几大部分:

1一-2段:司马迁讲述了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原则。 3段:全国各地的物产分布情况。

4一-7段:著名的理财家一一...太公、计然、范蠡、子贡、白圭。 8、9段: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倚顿、清等。 l0---23段:汉代的全国经济区划状况。

24段以下:全国著名的大商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致富情况。 二、 重点词汇:眇论、整齐、贸易、商贾、辇、素封。 三、 译文: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史记·货殖列传》所反映的南北民俗的看法 2、谈谈你对《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述的富商大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