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2:56: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不想进行社会改革,只要求个性的自由抒发;他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然而只停留于孤独的感伤和愤慨中,乃至最后悲观自杀。这些都反映了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弱点,在当时,莱辛就曾指出维特的性格过于软弱。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歌德对浮士德形象的描写,是以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辨证关系为基础的。 1、浮士德不断地寻求真、善、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
2、梅菲斯特只是向诱惑,体现了否定的精神,是恶的代表,正如他自己说的,“你们所谓罪过啊,破坏啊,简言之,被称作恶的一切,正是我的本质特征”。
3、但对于浮士德来说,梅菲斯特的恶在客观上却起着引导浮士德最终找到人生真谛的作用,促成了浮士德的向善,还是借用梅菲斯特自己的话来说,“老想作恶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
浮士德的形象、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
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浮土德》的思想意义
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蒙运动这场大潮里,涌现出了许多或大或小的思想家,他们都鼓励运用理性或者理智,让人民以及人类社会“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是启蒙运动的实质。而在理性的运用方面,启蒙运动也有别于此前。它的重心,不是要通过理性为我们打开“通往心智世界、通往超感觉的绝对世界的大门,把真理像银币一样窖藏起来”,而是要运用理性去分析经验世界,要分解所有简单的经验材料,分解人们根据启示、传统和权威所相信的一切,以推动自身以及社会的进步。 2、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得名自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性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做了铺垫。 3、正剧
正剧是狄德罗建立的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限,用散文的方式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私生子》和《一家之主》是他的两部正剧作品。 4、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是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一大批青年作家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像狂飙一样重破社会的黑暗。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在狂飙突进运动中诞生了两位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和席勒。
第六章 19 世 纪 文 学 (一) 第 一 节 概 述
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哲学有密切关系。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
2、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感情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在他们笔下,充满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
4、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德国文学:德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中先后形成3个中心: ①早期称为“耶拿派”,主要人物是一对理论家兄弟,施莱格尔兄弟,代表诗人诺瓦利斯(代表作《夜的颂歌》)、蒂克(贡献主要在民间文学方面,著有《民间童话集》,代表作《金发的艾克贝尔特》)。活动中心是耶拿。理论宣传阵地是1798创办的《雅典娜神殿》。
②另一个是“海德堡”派。贡献主要是在于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代表人:阿尔尼姆、布伦塔诺。他俩合作出版了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两人收集童话,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③柏林又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代表人物:霍夫曼(代表作《小查克斯》)、沙米索(代表作《彼得·史雷米尔 奇异的故事》)。
海涅:是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名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被恩格斯称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诗。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的代表作,长诗对德国的检查制度、封建制度、教会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对社会革命进行预言。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运用夸张、讽刺、想象等手法,结合民间文学的传统,进行叙事抒情。 英国文学:
有2组代表人物:①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代表作:《抒
情诗歌谣》。华兹华斯是其成就最高的人,“桂冠诗人”。 ②代表人物:拜伦、雪莱、济慈。 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政治长诗《“虐政“的假面游行》、《给英国人民的歌》 描写自然景物中的名篇《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致云雀》、《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济慈:叙事诗《伊莎贝拉》、《圣阿格尼斯节前夕》抒情诗《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等。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法国文学:
夏多布里昂:法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基督教的真谛》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开了浪漫主义文学对异国情调和“废墟美”描绘的先河。《勒内》写一个忧郁的贵族青年的一生,文学史上第一个忧郁的“世纪病”形象——勒内。
斯达尔夫人:作品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黛尔菲娜》、《柯丽娜》。《论文学》《德意志论》传播浪漫主义。 乔治?桑:法女作家。小说分为:爱情婚姻小说、社会小说、田园小说3类。《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创作的作品。 缪塞: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形象——阿克达夫。 大仲马:戏剧和通俗历史小说著称。《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俄国文学:
茹科夫斯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称“宫廷诗人”。是普希金的先驱。别林斯基评价他“使俄国诗歌获得了心灵”。代表作《俄国军营的歌手》以歌颂俄国军民爱国精神为主题。
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宣传自己革命思想,写政治诗歌,代表雷列耶夫,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莱蒙托夫:普希金的追随者。长诗《童僧》、《恶魔》是诗人浪漫主义创作的高峰。 《当代英雄》刻画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贵族“多余人”——毕乔林的形象。 东欧文学:
亚当?密茨凯维奇:代表作《先人祭》、《塔杜施先生》(诗人最杰出作品,被誉为波兰的民族史诗)。 裴多菲:匈牙利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美国文学:
①19世纪前半期,美以浪漫主义为主。 欧文:誉为“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见闻札记》。优秀作《瑞普?凡?温克尔》,乡土气息。
库珀:有“美国司各特”之称,开创了历史题材。开拓了边疆传奇小说,由5部组成的《皮袜子故事集》是其成就。还开拓了美国文学中的航海冒险题材。
②19世纪30年代后,浪漫主义进入发展阶段。代表作家:爱伦?坡、霍桑、梅尔维尔 爱伦?坡: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代表作《乌鸦》。是侦探小说、恐怖小说、象征主义的先驱。作为象征主义的先驱,影响了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 霍桑:《红字》、《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玉石雕像》
惠特曼:美重要的民主诗人。其《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诗《自我之歌》《啊,我的船长》。大胆运用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对后来“垮掉的一代”有影响。
第二节 拜 伦
①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②著名诗篇《<制压迫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
③《东方叙事诗》是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其中《海盗》主人公康拉特很具代表性。 ④《锡隆德囚徒》、《普罗米修斯》写革命者坚强不屈精神。《卢德分子之歌》是英诗歌史上第一首号召工人斗争的诗。
⑤《曼弗雷德》——代表诗人个人反叛高峰的作品。
⑥《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代表作之一,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唐璜》的人物形象
诗作的同名主人唐璜本是中世纪西班牙民间传说中放荡好色的登徒子,在此之前的不少欧洲文学作品。 1.作者着力强调和侧重的却是他性格中美好善良的 一面,极力挖掘他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把他写成18
世纪末的一个天真、善良、勇敢、热情、热爱自由、厌恶虚伪的贵族青年。
2.他顺从人的自然本性而生活,不愿同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无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传统习俗和虚伪道德,勇于反抗压迫和奴役,极力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他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则是玩世不恭、任性放纵、意志薄弱,随波逐流,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带有这一形象原始性格的痕迹。这是一个在生活的磨练中不断发展成熟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在他身上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
《唐璜》的艺术特色
1.突出的特点是辛辣的讽刺。拜伦自称《唐璜》为“讽刺史诗”,他在长诗中使用了夸张、变形、对比、反语、谐等手法,针对主人公活动的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初之“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展示其辛辣的讽刺艺术特点。
2.其次,作品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与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所营造的传奇性氛围,使得诗人对现实的描绘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传奇色彩。诸如海上遇险遭遇人吃人的惨剧,海岛上享受爱情的欢愉、土耳其宫闱内的欲海风波等。
3.再次,诗作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无处不在,统贯全篇。
4.《唐璜》采用了兼叙兼议的表现手法,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这种插笔具有两种性质,一是讽刺性的,一是抒情性。
5.最后《唐璜》还在格律、诗歌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它是英国诗歌史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的诗篇。
第三节 雨 果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领袖。 早期创作阶段(1820—1827):与大仲马、缪塞等人组织“第二文社”。 中期创作阶段(1827—1848):是其创作的收获期。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奠定了雨果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旗手和领袖地位。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剧本《欧那尼》成功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彻底战胜古代主义。 创作长篇《巴黎圣母院》
发表重要中篇小说《克洛德?格》。诗集《秋叶集》、《微明之歌》、《心声集》、《光与影》 后期创作阶段(1848—1885): 发表重要讽刺诗集《惩罚集》。 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九三年》:集中体现了雨果晚年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 《历代传说》:抒情叙事诗集,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学中优美的抒情叙事诗作之一。
雨果前半生是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后半生是批判现实主义,他一生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
以《悲惨世界》为例子,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贯穿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冉阿让。
①小说首先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劳动者的苦难命运表示同情。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②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进行了猛烈批判。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③小说对共和主义英雄、巴黎人民起义进行热情赞赏。
④宣扬了作者企图以仁爱感化、开办慈善事业解决社会矛盾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⑤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哈尔达、加西莫多的人物形象。
爱斯梅哈尔达是封建制度下无辜遭受侮辱迫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和人性美的化身。她身处社会底层,但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反抗性格。她不计前嫌,给加西莫多在邢台上喂水;为救穷诗人甘果瓦,而自愿与他“结婚”;她真诚爱着曾救过她的侍卫长法比,而对克罗德的威胁利诱,她则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也不屈服于他的淫欲。在她身上,外貌的美和心 灵的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成为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