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6 14:59: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 适用班级:高一年级 主备人:刘双林 审核人:金锋云

《想北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之情。

2.学习散文衬托手法和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情感的写法。 3.体味文章通俗、纯净、简洁、亲切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思乡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 【学习重点】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之情。

2.学习散文衬托手法和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情感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春、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66年因受“四人帮”残酷迫害,于8月24日投湖自杀。

老舍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1951年12月老舍先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当时作者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想北平”的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老舍一生有四十二年在北京度过,他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

文章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的喜爱、眷念、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热烈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1)廿七( ) (2)黏合( ) (3)什刹海( ) ...(4)辜负( ) (5)翩翩( ) (6)菜圃( ) ...

二、课堂导学 (一)导入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点评:诗歌前三节写的是诗人离家在外以及到海外漂泊求学奋斗的经历,层层铺垫,最后,感情推向高潮。最后一节诗人比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人为的阻隔使得海峡犹如天堑一般割断了大陆与台湾的练习,亲人不能团聚,家乡无法探望,只能隔海遥望寄托思念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自古以来,乡土情结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 (二)研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

1.文章是写出来的,而本文的标题却是“想北平”,它与“写北平”有什么区别?“想”字能传达出哪些信息?

答: 明确:“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

2.从内容上来说,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蕴含了作者对北平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北平太大,我知道得太少”。热爱、赞美、骄傲,还有点遗憾。

3.第2、3两段作者有哪几次提到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种爱表达出来?作者爱北平却又“说不出来”,你有类似的体验吗?请结合自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答:

明确:略

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

;.

..

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第4、5、6、7四个段落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分别有什么特点?在叙述北平的特点时主要使用了一种什么手法?

答:

明确:第4段:动中有静。第5段: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处处有空闲的地方。第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第7段:使人更接近自然。 手法:对比衬托。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A.揭露 披露 暴露 露头 露头角 抛头露面 ......B.背景 脊背 背时 背负 背黑锅 背井离乡 ......C.粘贴 粘连 鲇鱼 谵语 粘合剂 瞻前顾后 ......D.菜圃 黄埔 溥仪 杜甫 浦东区 辅车相依 ......

【答案】A(A 中都读“lù”;B中“背负”“背黑锅” 中读“bēi”,其余的都读“bèi”;C中“鲇鱼” “粘合剂”读“nián”,其余的都读“zhān”;D中“杜甫”“辅车”读“fǔ”,其余的读“pǔ”。) 2.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筑 僻静 健康 菜摊子 采菊东蓠 B.辜负 积凑 既使 太极拳 枝枝节节 C.印象 清福 欧州 太极拳 风景名圣 D.咖啡 空旷 杜鹃 什刹海 以此类推 【答案】D(A中“东蓠”应为“东篱”;B中“既使”应为“即使”;C中“风景名圣”应为“风景名胜”,“欧州” 应为“欧洲”。)

3.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2)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 太旷。

(3)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 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A.何况 不免 空闲 B.况且 未免 清闲 C.何况 不免 清闲 D.况且 未免 空闲 【答案】D(“何况”,连词,用在反问句中,“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不免”指客观上免不了,“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空闲:闲暇时间;清闲:清净闲暇:根据总体语境,选择D。)

4.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近几年,百姓的收入增长了不少,可是与房价的增长速度相比,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B.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绒绒的,包着些枝枝节节。 ....

C.无论望京的韩国群落形成怎样的规模,思乡之情总是难以驱散,慎荣树说,自己将来或许会叶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