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6:23: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案)样板

临床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新课内容:《中医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 学 时:2学时 90分钟 教学目的: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熟悉: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 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教学重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具准备:PTT课件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1.什么是中医? 2.在生活中哪些属于中医护理的范畴? 授课时间: 2017年9月7日 周四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学时安排:中医护理学的概念-5分钟;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30分钟;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30分钟;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10分钟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学内容:

一、中医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5分钟 (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 —— 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二)中医护理的概念

中医护理 ——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分药,七分养”,这 “七分养”就是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 二、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30分钟 (一)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汉唐时期

⑴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 ⑵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集唐代以前方书之大成,载方5300余首,详论脏腑生理,列举诸多病证。 (三) 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刘完素-----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 (寒凉派)。

张从正-----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 (攻下派),重视情志护理。

李杲-------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 (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护理。 朱震亨----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 (养阴学派),重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

(五) 明清时期 代表医著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丰富了中医妇产科的护理内容。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 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提出“异气说”,详细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要求。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详细论述了对疮疡的护理。 近代和现代

中医护理发展迅速,中医护理队伍日益壮大。 ★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30分钟 (一)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⒈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① 脏腑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形态,功能各异,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② 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人体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接,而且在生理活动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整体。 ③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对病理变化的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体,因局部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病理反映,全身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在局部反应出来,所以,中医辨证治疗,分析病因病机也都是把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统一起来分析。例如:肝火: : 传心 —— 心肝火旺 —— 烦躁易怒 传肺 —— 肝火犯肺 —— 胁痛咯血 入胃 —— 肝火犯胃 —— 脘痛泛酸、呕血 ④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 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⒉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⑴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 ① 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②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③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人所住地区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的影响也不同,

⑵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变动也对人发生影响 例如:社会进步——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促进人类健康 社会动荡,环境污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人类健康 (二) 辨证施护

⒈ 辨证、施护的概念及关系

⑴ 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及方法。 ⑵ 关系:

①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② 施护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③ 辨证和施护,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⒉ 病、证和症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 ⒊ 病护异同

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二种情况。

⑴ 同病异护:

同病异护——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