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 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1:35: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70% 高出教育部官员预期 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本报记者 晋晖 发自北京

虽然面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扩招带来毕业生人数大增的双重挑战,“十五”期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稳定在70%以上。这个已远远高于美国的数字并不能冲淡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难的“慌恐”。专家看来,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中国教育体制面对劳动力市场时的“失语”。

三成大学生就业难

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有245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初次就业率达到近73%。这高出了今年初教育部官员70%的预期。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务院连续四年出台重要文件,连续两年召开会议,确立了包括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待就业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表示,中国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这是就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十五”期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了70%,但仍有三成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以后将成为常态,而且真正意义上会变得越来越难。

教育部预测,“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到100万人。

同时,中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到1400万人左右,对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正在打击中国人对于教育投资的信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以就业为导向

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55%的网民认为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10%认为中国人才过剩,10%认为大学生眼高手低,还有25%认为是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

“中国教育这几年重视规模扩张,忽视机制体制的改革。”曾湘泉说,“这导致的结果是,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常欠缺。所有的大学都要办研究所大学,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日前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学生的33%。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然而,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使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有16万人,这就形成了中国高级人才的供应悖论。”报告指出。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多次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就业反馈,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但教育的改革非常难,因为产品市场可以休克,资本市场也可以休克,但人才市场是不能休克的。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位专家表示。 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000年的3倍还多,比去年增加了58万人。

就业压力的大小,显而易见。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或许印证了这一点。

3月19日,厦门市工商局面向全市招考15名劳动合同制工人,竟引来849人报名参考,其中,大专学历的有473名,本科学历的有368名,此外还有3名研究生学历的应考者。

“大学生竞考上岗当工人”,不仅折射了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更反映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据组织这次招考的厦门市工商局政治处主任刘文庆说,这件事对用人单位触动很大,感受到研究生、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看中岗位和单位,对“身份”的概念已趋向淡化。

应考者胡光明是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她说,现在就业岗位竞争都很激烈,先就业、后择业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大学生日益理性的就业取向,一些学者给予了积极评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石英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因为与前些年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相对饱和,而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企业急需大量人才。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实现就业的比例已超过50%,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也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渠道在基层。

就业率将不低于去年

“去年,很多人印象中‘大学生找工作难’,但最终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截至去年9月初,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截至年底,就业率达到84%。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的目标任务: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作为毕业生的“生产厂家”,全国各地高校都感到肩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今,各地高校普遍实行了“一把手”工

程,党委书记、校长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巧,一些大学纷纷开设了择业技能培训课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给每个高年级学生安排了就业导师。

有关部委也积极行动起来。人事部进一步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教育部、团中央加大实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有关部委今年还将从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

许多地方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积极措施。河南省鹤壁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今年又吸引了一些高校毕业生的目光。据了解,实施了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初步显现成效,已经有898名毕业生被安排在814个行政村任职,开辟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渠道,同时,“大学生村官”创办的企业又为16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平台。

机制逐步完善规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措施,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通知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初步形成。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全国30个省份、200多个地市、500多个县建立健全了领导协调机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或歧视正在被打破。日前,从广东省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广东省将逐步放开大学生毕业入户限制,特别是深圳和广州两座城市。黑龙江省今年将首次全面放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范围限制,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就业。

有关部门透露,促进就业法的起草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姚裕群教授认为,促进就业法的出台,能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大学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其权益也相应会得到一定保障。

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 我国亟需反就业歧视法 摘自2006-02-20 18:22:00<<观察与思考>>

这两年,在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哪来的“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中国的就业歧视竟然如此荒唐,如此离谱。

在中国,35岁,如此年富力强,便已无法找到工作。更不用说四十五十,我们该不该制定中国的《雇佣年龄歧视法》?

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轰轰烈烈的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幕,在2005年的冬天,便已早早拉开序幕,总数再创新高的413万大学毕业生开始涌入人才市场。

当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如: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与此同时,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2006年大学生将遭遇就业寒冬。

日前,教育部宣布,2006年中国的大学将继续扩招,招生总数将创出天量,达到创纪录的800万。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却持续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时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上升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时值“非典”期